咱上海的老戏迷们可有大福利啦!最近,上海沪剧院搞出了一场大戏,那阵仗,简直要把沪剧的天“捅出个窟窿”来。他们精心筹备的“文化溯源 传承创新”——经典沪剧《庵堂相会》《陆雅臣卖娘子》在宛平剧院重磅上演,可别小瞧这两部戏,那可是沪剧里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沪剧“教科书”,重现舞台光芒
《陆雅臣卖娘子》和《庵堂相会》,这俩名字在沪剧圈子里就跟“定海神针”似的。打从老一辈沪剧人开始,就靠着它们练基本功,里面满满的都是上海早期城乡生活的烟火气,什么“搀桥”“拷红”这些经典唱腔,就跟刻在戏迷脑袋里似的,随便哼几句,那味儿就出来了。经过几代名家的精心雕琢,这两部戏早就成了沪剧演员入门的“必修课”,不会唱这俩,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专业沪剧人。
00 后新生代“挑大梁”,惊艳全场
这回登台的,可不是那些老牌名角儿,而是一群“00 后”沪剧新生代!原计划就演四场,嘿,没想到一开场,那掌声、叫好声就跟鞭炮似的,根本停不下来,剧院没办法,赶忙又加演了两场。这些年轻人,虽说没当面见过那些沪剧泰斗,可一个个都拼了命,听录音、扒录像,把前辈们的唱腔、身段一点点抠出来。就说演《庵堂相会》的小李吧,为了唱好一段戏,反复听了几十遍老唱片,就琢磨那股子韵味。
复排导演舒悦那是满脸骄傲,他跟大伙透露:“咱这次复排,把老戏里的精华全挖出来,再打磨打磨。像在宛平剧院演出,还玩出了新花样,抢景的时候,舞美在台上捣鼓,演员直接走到观众席里开唱,那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观众互动感爆棚。还有啊,两部戏一共亮出了 15 个经典沪剧流派,观众眼睛都看直了,这场面,多少年都没见过。”
老艺术家“坐阵”,传承沪剧火种
这演出能这么成功,背后可有一群“定盘星”——老艺术家们。虽说天气热得能把人烤熟,四十来度的高温,排练厅里却天天坐着几位“大神”。85 岁的沈仁伟、90 岁的韩玉敏,这些老前辈们,一个个眼睛都不眨,盯着年轻人排练,一有不对,立马手把手纠正。
小李就讲起一件事儿,有次他唱《庵堂相会》,有两句腔怎么都拿捏不准,沈仁伟老师一听,笑着说:“这两句啊,是从锡剧里化过来的,得唱出点锡剧的味道。”就这么轻轻一点拨,小李那演唱立马上了个台阶。韩玉敏老师也直点头:“老戏可比新戏难多了,不过这些孩子有底子,往后创新就更有底气。”
传统创新“两手抓”,沪剧焕新颜
上海沪剧院这次复排也是下了血本,既守住了传统,又玩出了新花样。经典唱段、唱腔、念白,那是一个都没动,原汁原味保留下来。可又结合当下年轻人的口味,给部分唱段来了个“大变身”。像“娘舅赋”,以前是赋子板,现在改成三角板,节奏更带劲;“叹五更”更绝,把“文派”“解派”“邵派”“王派”“春派”唱腔全揉一块儿,观众听了直喊“太过瘾”。
一位从长宁区大老远赶来的老戏迷,看完演出眼眶都湿了:“沪剧咱从小听到大,从本滩、申曲一路跟过来,就盼着有新人接上。这下可好,这些年轻人唱得有板有眼,沪剧的香火算是续上了。”
沪剧未来可期,持续发力
这场复排演出从 9 月 16 日开始,热热闹闹连演 6 场,圆满收官。这还不算完,上海沪剧院青年团自 2018 年成立以来,就像个“沪剧宝藏库”,《借黄糠》《陆雅臣卖娘子》《庵堂相会》这些传统经典剧目,一个接一个传承下来,还有《杨乃武与小白菜》等二十多个剧目的折子戏,就连《敦煌女儿》《陈毅在上海》等大型剧目里也有他们的身影。靠着这些传统剧目的打磨,青年演员们基本功越来越扎实,对沪剧的爱也越来越深,让老戏迷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青年团团长吴争光早有打算:“第一轮宛平剧院演完,咱马上开研讨会,把老前辈、艺术家们聚一块儿,给这几场戏挑挑刺,再打磨打磨,往后一定给上海的戏迷朋友们献上更精彩的沪剧大餐。”
咱就瞧好吧,有这群热血的年轻人,还有背后撑着的老艺术家们,沪剧这把火,指定越烧越旺,未来的舞台,沪剧必将大放异彩,成为咱上海文化永不落幕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