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视元年(700年)九月二十六,宰相狄仁杰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人间;武则天仰天长叹,朝堂空矣!
一、狄仁杰死后,唐人李邕为他作传,叫作《狄梁公传》;李邕跟张柬之的关系非常密切,他在书中记载了一件狄仁杰跟“神龙政变”有关的秘辛。
这里简单说下“神龙政变”,它指的是神龙元年(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敬晖、袁恕己等五大臣,在东都洛阳紫微城发动兵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复辟李唐的事件。
据《狄梁公传》记载,狄仁杰曾私下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崔玄暐、袁恕己叫到家里,对五人说:“老夫年老体衰,估计时日不多了,遗憾的是不能见到五公将来的盛举。愿五公能够永葆初心、不忘使命,将来的大事就托付五公了!”
张柬之等五人互相对视,都明白了狄仁杰的深意,内心非常的激动。
狄仁杰病重时,又叫来张柬之、袁恕己、桓彦范三人,嘱咐他们举大事时要先做掉武三思,不然必反生大祸。
说罢,狄仁杰含恨而去!
这段记载有些小说笔法,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并未全部采信,他认为张柬之等5人只是偶然间共事过,又恰好一起发动了“神龙政变”建立大功,后人才强行将5人认定为是狄仁杰举荐的,将“神龙政变”的功劳分给了狄仁杰。
那么,“神龙政变”到底跟狄仁杰有没有关系呢?
据《资治通鉴》记载,张柬之、姚崇、桓彦范、敬晖等4人,是狄仁杰举荐的;另外两位崔玄暐、袁恕己并无史料记载跟狄仁杰有关系。
但从履历上看,两人又跟狄仁杰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联系。
而负责串联起这几位的,就是狄仁杰举荐的宰相姚崇!很多人不知道,他也是发动神龙政变的核心人物。
二、姚崇当官的途径跟大多数人有些不同,他是以孝敬皇帝(李弘)挽郎的身份步入仕途的,就是给李弘出殡时牵引灵柩唱挽歌的人。
按当时的政策,被选上挽郎就可以当官,姚崇就这样当上了高宗朝的一员小官;高宗上元二年(675年)五月,被授为濮州司仓参军。
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和贵人的帮扶,到了长安元年(701年),姚崇便当上了兵部尚书兼任李旦相王府长史,就这样他跟相王李旦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有了正是有了这层关系,在后来的“神龙政变”中,姚崇就起到了帮李旦跟张柬之等人的联络人。
长安四年(704年),姚崇已经做到了武周朝的宰相高位,却因为母亲年老请求辞职尽孝。武则天念在他一片孝心,同意他辞去相位,依然保留相王府长史职位,还打算让他重新兼任兵部尚书的职位,却被姚崇给婉拒了。
姚崇此时辞去相位,应该是听到了什么风声,如果真是为了尽效应该辞去全部官职才对。他依然保留相王府长史,也是为了后面串联时方便。
之所以会推掉兵部尚书的职位,也是为了保护相王;若继续同时担任相王府长史和兵部尚书,相当于相王李旦一派掌握了兵权,势必会引起武则天和太子对相王的猜忌。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前,姚崇就以相王的全权代表参与了相关密谋。
政变发生时,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崔玄暐等人承担第一线的冲锋角色、负责打头阵。相王李旦、袁恕己则承担预备队的角色,控制外围形势,姚崇则在幕后参与谋划。
有意思的是,政变后论功行赏时,姚崇只被赐爵梁县侯,实封二百户,而张柬之5人则直接被封王。可见,当时从上到下都觉得姚崇起的作用并不大。
然而,政变集团的首脑张柬之,却是姚崇给扶上相位的。
三、张柬之可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传奇人物,他出生于唐高祖武德年间,进士出身。
但是,他早年的仕途一直不顺利,64岁高龄才入京当上凤阁舍人(正五品),很快又因忤逆武则天被外贬到地方当刺史。
张柬之是个十足的“拥李派”,这也是狄仁杰看重他的原因。狄仁杰临死前极力向武则天推荐张柬之,却因为武则天的猜忌,始终没能将张柬之给推上相位。
长安四年(704年)九月,武则天任命姚崇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出镇灵武(今宁夏灵武市附近),没多久又返回了东都洛阳。
临行前,武则天让他推荐宰相人选,姚崇当即推荐张柬之,说了一通好话后又告诉武则天,张柬之已经很老了,能为朝廷工作的时间有限,还请武则天抓紧破格提拔使用。
有了姚崇的再次推荐,再加上武则天想起了四年前狄仁杰的力荐。
于是,已经80多岁的张柬之,就在一个多月后被任命为宰相。
狄仁杰推荐了张柬之,姚崇将张柬之推上了相位,两人都跟狄仁杰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没有姚崇的临门一脚,张柬之可能到死都成不了宰相,更别谈发起“神龙政变”了。
四、除了张柬之和姚崇,敬晖、桓彦范也是狄仁杰举荐的,他俩在神龙政变中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特别是敬晖,如果没有他将太子李显给拉到政变集团中来,利用李显的太子身份打开皇宫大门,那么一场大规模的流血事件就无法避免了,并且政变的胜率也将大打折扣。
可以说,敬晖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他能跟太子李显搭上话,也是利用了自己跟崔玄暐的私人关系。
崔玄暐为官清正廉洁,长安元年(701年),被武则天破格提拔为天官侍郎(即吏部侍郎),手握选官用人大权。
大权在握他依然坚持操守,对上司乃至宰相递条子、打招呼一概拒绝。正因过于正值,很快就得罪了权贵,被迫转任文昌左丞(尚书省副长官),等于是平级调动由正职变为副职。
崔玄暐离任仅仅过了一个月时间,武则天就又把他调回吏部,原因是这一个月里,整个吏部贪赃枉法、买官卖官严重。
武则天让崔玄暐复任,好好刹住这股不正之风,可见崔玄暐确实很正值。
长安三年(703年),崔玄暐升任鸾台侍郎(门下省副长官)并拜为宰相,他还兼任太子李显的东宫属官,即太子左庶子。
同年,敬晖拜中台右丞(尚书省副长管),加银青光禄大夫。
武周跟延续了大唐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出召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给尚书省执行。
武则天中后期,各省真正负责日常政务处理的往往都是副职,崔玄暐和敬晖就在这段时间交往颇多,两人的关系也就更加的亲密。
崔玄暐太子左庶子的这一兼职非常重要,有他牵线搭桥,张柬之集团才能与太子李显取得联系,才能说服太子参与政变。
有了太子的加入,政变的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不仅合法,拥护响应的人也更多。
五、神龙元年(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大臣,在东都洛阳紫微城发动兵变,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又包围了集仙殿,逼迫武则天退位。
政变成功后,5人因功被封为异性王。有意思的是,同为核心人物的姚崇却只封了个梁县侯,食邑也才200户,几乎处于最低等。
受封后没多久,姚崇又因为替“武则天退位”感到难过,当着皇帝和文武百官的面痛哭不止,张柬之等人觉得姚崇这是政治不正确,就将其外贬为亳州刺史,后又历任宋州、常州、越州、许州刺史。
姚崇被贬后不久,张柬之等5人就遭武则天侄子武三思的排挤,不仅被罢相免官,还被流放到偏远地区,最终含恨而终。
显然,姚崇的外贬事件完全是自己主导的,目的就是要趁机远离朝堂。
在《狄梁公传》里,狄仁杰临死前嘱咐5人务必要除掉武三思,否则将后患无穷。姚崇也判断出“神龙政变”只是诛杀二张、逼武则天退位,并没有清洗以武三思为首的诸武势力,必然会受到武氏家族的反扑。
再加上功高震主的张柬之等人,势必会让中宗李显忌惮,将来一定会被中宗联合武氏收拾的。到了那时,自己作为政变集团重要成员肯定会受到牵连。
于是,姚崇就故意当做为“武则天退位”痛哭,借此得罪张柬之等人,让他们将自己外贬以便远离朝堂是非。
正因为如此,参与政变的6个人中,只有姚崇一个人没有被清洗,还活到玄宗朝再次拜相,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
六、狄仁杰再神,也不可能会提前预测到5年后发生的“神龙政变”;但是他知道只要朝堂上“忠于李唐”的人掌握了实权,自然就会有办法让武周政权回归到李唐手中。
他要做的就是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这些人举荐上去,并且让他们掌握要害部门的实权。
除了张柬之、姚崇等人外,狄仁杰还举荐过数十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一代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都出自您的门下。”
狄仁杰说:“荐贤为国,不是为自己私心。”
从狄仁杰举荐的人后来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狄仁杰心系的是“李唐”而非“武周”,他才是那个隐藏最深的“李唐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