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来到了淄博桓台的马踏湖,湖水汮涟,芦苇青青。相传是齐桓公兵车大会踏地成湖。
马踏湖,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叫名字。
第一次来到这里,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大片的荷花园,一望无际,绿的让人眩眼睛,有些挺拔的荷花高挑在荷的绿叶之上,微风吹来,摇摇曳曳。心里很有些被邀之感,而那些藏在伞叶空隙里的荷花,羞羞怯怯,很有些怕人的样子。
走过这大片的荷花园,出现在我面前的则完全是另一种景象,我有些被骗了的感觉:这哪里是湖呀!摆在我面前的是一条望不到头的十几米宽的水道,两边全是芦苇,又绿又壮,望不到那头长的是什么,只能仰望天空中的朵朵白云。
上了水路旁的小舟,当地人唤做“浮子”。在我不经意间,船家把长长的竹篙往水里一点,小船前行,两边的芦苇往身后荡去了。
马踏湖东岸为古会城遗址,遗址略呈方形,长宽约为半公里。墙基高约一米半,周围高,中间低,颇像个小盆地。据传西周宣王年间(公元前827年),王令齐侯于此,故名会城。
此地自古就是名城。春秋时期此地为齐国会盟之地。当时,会盟是齐桓公联络诸侯,称霸的重要形式。齐桓公在位四十年,会盟诸侯十五次,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当然。这里的九是虚数,强调次数多的意思。
齐桓公继位后,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北伐犬戎、赤狄,南征楚国,各地诸侯大都盟服于他。齐桓公为了列国霸主的地位,要求六国诸侯大会。
齐国当时号称“千乘之国”。兵车是当时古代主要作战工具,也是一国实力和富有的象征。据《左传•襄公八年》记载,春秋时期齐国,便以“有马千乘”作为“可以为君”的代称。
会盟的时候,其他各国也驱兵车而至,形成万马齐聚、奔腾嘶鸣的局面,于是会城西边偌大一片土地被踏成了湖,后人便称为马踏湖。
船家告诉我,马踏湖是由2100多条这样的河道交织成网,蜿蜒成400多里的水路,路路相通、相连,组成了一百多平方公里的马踏湖。
置身湖中,听着船家竹篙搅水的哗啦哗啦的声响,突然有种战马嘶鸣的声音在湖底涌动的感觉,让人感觉到这里的水响与马嘶,年轻与古老。
马踏湖由孝妇河、乌河等水系汇集而成,是一个纯天然的湖泊。湖中有河,河中有湖,一派江南水乡的样子。
齐桓公的争霸活动,是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展开的。“尊王”可以收到“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莫敢不听”的效果,“攘夷”则取得广大华夏民族的拥护,以阻止南蛮北戎狄的侵扰。这一口号,在当时无疑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三年)宋国发生内乱,齐桓公奉了周厘王之命,邀集宋国、陈国、蔡国、邾国、遂国在北杏会盟,齐桓公被推为盟主,很快平定了宋国的内乱,不到会的遂国,不久就被桓公灭掉了。
公元前679年春天,齐、鲁、宋、卫、陈、郑等国在卫国鄄会盟。齐桓公再次被推为盟主。公元前667年,周惠王派使者来齐,正式承认其盟主地位。这时,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确定下来。
马踏湖中有几万户人家,家家都掩映在湖岸绿树丛中,家家都被串村绕户、纵横交错的沟河分割开来,所以家家门前都有小桥,家家门前都停泊着小船。人们踩着小桥与四邻八舍来往,撑着小船探亲访友,赶集上店,下湖捕鱼,送肥运粮。离马踏湖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新城戏马台。东西长13米,南北宽10米,是齐桓公集合战马的地方。来到这里,远望处,吐着红缨的玉米和高高的芦苇,在微风吹拂下,迷迷离离,让人似乎看到了齐桓公集合战马、沙场嘶鸣的景象。(张洪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