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笔记本续航而生——Aohi奥海240W星舰能量舱深度体验

科技摄影小春雷 2025-04-17 15:06:50

作为一名常年背着笔记本电脑穿梭于机场和会议室的职场人,我早已习惯了与电量共存。上个月的一次紧急出差中,我的MacBook Pro在候机时仅剩5%电量,而机场充电区人满为患,那一刻的焦灼感至今难忘。正是这次经历,让我寻找到了一款真正能“扛住生产力工具”的移动电源——Aohi奥海240W星舰能量舱。

以前我也想过为什么充电宝只可以给手机充电,后来想一想也是,手机多大电脑多大,要是能给电脑充电,这个充电宝得需要多大的体积和功率呢?但是Aohi奥海240W星舰能量舱这款充电宝,经过两周的深度使用,真的对于生活非常实用,接下来将真实体验反馈供大家参考。

一、开箱

拆开的第一眼,星舰能量舱的黑黄撞色设计便让人联想到太空舱与工业机械的融合感。

半透明抛光外壳下隐约透出内部结构和部件,有点像科幻影视中的微型能量反应堆的感觉,个人感觉这种设计既规避了传统充电宝的“塑料感”,又巧妙平衡了科技美学与实用性。

手感与体积方面,它的尺寸约为169.5×53.6×50.6mm,重量控制在650g左右,重量不是很轻,个人感觉还是有点偏重的,但得益于扁平化的造型,可以轻松单手抓握或塞进背包夹层。官方宣称其符合航空携带标准(27600mAh/99.36Wh),在我印象里,绝大多数充电宝都是绝对不能上飞机的。

实测在首都机场安检时未被拦截,特别适合长期有飞机使用需求的用户。

最吸引我的是LED智能数显屏。不同于普通电量百分比显示,它能实时展示电流、电压、功率等参数。例如,为MacBook Pro充电时,屏幕跳出“28V 5A 140W”的数值,不仅非常的清晰明了,还有一种说不出的震惊感。这种透明化数据反馈,既满足了极客用户的好奇心,也提升了充电过程的可控性。

二、性能实测

作为一款主打240W总输出的移动电源,其核心价值在于对高性能笔记本的支持。我的测试设备包括:

MacBook Pro 16英寸(M3 Max,140W PD协议)

联想拯救者Y9000P(135W私有协议)

华为MateBook X Pro(100W PD协议)

单口极速充电:

使用C1/C2口为MacBook Pro充电时,功率稳定在138-140W,30分钟可从5%充至48%,与原装充电器速度几乎一致。值得一提的是,双C口盲插设计彻底摆脱了“主副口”的束缚——无论插哪个C口都能触发满血140W,这对经常摸黑操作的用户极为友好。

多设备协同:

三口同时输出(C1+C2+A口)时,总功率达到官标240W。实测中,C1为笔记本供电(100W)、C2充iPad Pro(40W)、A口充手机(22.5W),三设备均未出现功率波动或断连。这种“一拖三”能力,这个适应力职场办公人士狂喜啊。

协议兼容性:

除了PD 3.1,星舰能量舱还支持UFCS 63W和PPS 100W协议。我的华为Mate 60 Pro通过C口充电时触发66W超级快充(功率显示58W左右),接近原装充电器水平;三星S24 Ultra则稳定在45W PPS快充。这种跨品牌兼容性,显著减少了出差时携带多款充电头的负担。

安全与散热:

高强度使用下(连续为笔记本供电1小时+手机快充),外壳温度维持在42℃左右,低于人体耐受阈值。官方宣称的车规级21700电芯和9重防护机制,在实际体验中表现为稳定的输出曲线,未出现电压跳变或异常断电。

三、细节体验移动桌面充:

星舰能量舱支持边充边放功能。在酒店房间,我将它接入65W氮化镓充电器,同时为笔记本、相机电池和智能手表充电,虽然充电速度有下降,但是并未出现一般充电宝多个设备连接时充不上电的情况,俨然组成了一个迷你充电站。这种设计尤其适合插座紧缺的共享办公空间。

循环寿命与衰减:

官方标称1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80%。尽管无法短时间验证,但通过查阅第三方拆解报告,其采用的6节4600mAh车规级电芯确实比普通电芯更耐老化。对于年均充电300次的重度用户,理论上可支撑3年以上使用,长期成本反而低于频繁更换的低端产品。

配件生态:

搭配奥海自家的Adoni阿多尼斯USB4数据线,可实现笔记本→移动电源→显示器的“一线连”扩展。虽然这条线需单独购买,但其240W电力传输+80Gbps数据传输能力,与星舰能量舱形成了完美互补。

四、真实感受

650g的重量也符合航空标准,不过长时间手持会有点吃力,但是可以为多个设备供电,这样更加的适合长途旅行和出差办公人士。而且在这等容量下,总比带个好几个充电宝来的实在把。

尽管支持UFCS,但对部分厂商的超百瓦私有协议(如OPPO 150W、iQOO 200W)仍无法满速触发。我的拯救者笔记本只能以100W PD协议充电,未能发挥其135W私有协议的全部潜力。

399元的首发价在百元内很具有性价比,并且配置更高,支持双C口输出100W+140W,多协议支持PD3.1、QC5、PPS、UFCS 63W等主流快充协议,我个人觉得值得为PD 3.1和UFCS付费,因为对于笔记本的大量普及使得用户对跨设备快充的需要越来越重要。

建议入手人群:

高性能笔记本用户(MacBook Pro、游戏本、移动工作站等):

需要140W PD快充维持笔记本生产力,尤其适合差旅中无法插电的紧急场景。

个人体验:在高铁上用140W给MacBook Pro补电,1小时充入70%,比普通充电宝快3倍以上。

多设备持有者(手机+平板+相机+无人机等):

三口同时输出(240W)可避免携带多个充电宝,减少背包负担。

技巧:优先用C口充笔记本/平板,A口充手机,避免功率分配冲突。

五、总结:谁该为这份“性能天花板”买单?

经过两周体验,Aohi奥海240W星舰能量舱最打动我的,是它用硬核技术重新定义了移动电源的“工具属性”——不再只是应急备胎,而是能无缝融入工作流的能源中枢。

在快充技术日益内卷的今天,这款产品像一位“理工科优等生”——没有花哨的营销噱头,却在协议兼容性、安全设计和长期耐用性上扎扎实实地构筑了壁垒。如果说它还有进步空间,或许下一代可以加入无线充电模块或太阳能补电功能。但就目前而言,它已然是我背包里最可靠的“数字游民生存装备”。

后思而想

使用星舰能量舱的这段时间,我发现自己对电量数字的强迫症逐渐消退。这种心理变化或许源于一种更深层的信任——当你知道背包里藏着27600mAh的“微型电站”,即便身处荒野或航班延误,也能从容按下电脑的开机键。科技产品的终极价值,不正是赋予人这种“不被环境限制”的自由感吗?



0 阅读:10
科技摄影小春雷

科技摄影小春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