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无。”曰:“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甚么却无?”师曰:“为伊有业识在。”又僧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有。”曰:“既有,为甚么入这皮袋里来?”师曰:“知而故犯。”
——《指月录》第十一卷赵州从谂禅师
白话直译:有僧人问:“狗有没有佛性?”
赵州从谂说:“没有。”
僧人说:“佛经上不是说上至诸佛,下至虫蚁,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吗?为什么狗却没有佛性?”
赵州说:“因为它起心动念,有意识存在。”
无独有偶,又有僧人问同样的问题:“狗有没有佛性?”
这一次赵州却回答道:“有。”
僧人说:“狗既然有佛性,为什么它又要选择做狗呢?”
赵州说:“因为它明知故犯。”
鉴赏评说:对于同样的问题,赵州从谂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而且还能自圆其说。这已经说明僧人们问的问题是“没有确切答案”的,又或者说怎么答都是可以的。
修佛叫做“不二法门”,“不二”二字已经道出一切。此就是彼,彼就是此,菩提就是烦恼,烦恼就是菩提。二者本就是“一”,本就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禅宗的机锋重点不在怎么问,而在于怎么应境而答,禅师的回答会根据提问者的状况及当下情形而定。
如果提问者笃定“有”,那禅师就会从“无”字上做文章,让对方对“有”产生怀疑,从而不执于“有”。如果提问者坚信“无”,禅师就会从“有”字上做文章,让对方对“无”产生怀疑,从而不执于“空”。
最终,要让提问者既不怀疑“有”,也不坚信“空”,体悟“空有不二”的真义。
禅门公案不能仅仅从文字上来参,而是要不离生活、不离当下环境,否则其中的对话就显得很突兀了,也难以参悟其中深意。
因为文字的表述已经无法还原当时的实际情况了,赵州从谂对于同样的问题给出相反的答案,是基于他对提问人的了解。
问出此问题的第一位僧人,从赵州从谂对他的了解来看,大概是“执于有”的,他笃定佛性的“实有”,佛与众生的区别分明,而且坚信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在这种情况下,赵州从谂就要打断僧人的理性思维,而回答说“狗 没有佛性”,从而否定僧人对于一切固有认知的相对性。
而僧人反驳的理由正是靠的自己的“知识”,所以说:你看,佛经上不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吗?你说狗没有佛性怕不正确哦!你为什么说狗没有佛性呢?
赵州的回答是:“为伊有业识在。”
“业识”是佛教用语,指“心动的一念。”
赵州的这句话,意思就是:狗之所以成为狗,就是因为自己“造 业”所致,也可以说这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佛经上说,佛性是清静无为的、无所区别的、没有来去的,显然狗的这种有别的“业 识”正体现了它没有佛性,“有意而为之”正说明狗没有佛性。
赵州用“佛 经”来否定“佛 经”,这些经文都是这位僧人所擅长的领域,他知道赵州从谂所说的“理论”都没有错,但却自成悖论,所以让僧人陷入两难境地。禅机已经促成,剩下的就看他自己能否找到出路了。
如果他体悟原来一切实无差别,他从此就不会再执于“有”,而知道任何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或许他会更全面的看待问题了。
问出此问题的第二位僧人,多半是处于“执于空”的境界,“一切皆空”,笃信“缘起性空”的佛理及其世界观。
万物都基于某些条件而暂时存在,不是永久的,“无常”才是常态,所以,“缘起性空”。“空”是万物的“共性”,但并能放大“共性”而忽略各自的前提条件及个体差异。从“缘起性空”而推论出“一花一世界”的世界一体性就有些浪漫主义色彩了,正如同庄子所说的: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把个人与世界合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境地,固然绝 对自由的象征,对超越一切精神束缚的向往。但这种精神上的纯粹终究是“向往”而已,并不能否定物质的现实,如果没有认识到世界“实有”的一面,那又是自欺欺人了。
所以对于“执于空”的僧人,赵州从谂回答他说:狗有佛性。就是在肯定“有”,而否定“空”,要把他拉回现实,好好感受世界的差异与真实。
可僧人还不死心,反驳道:“你说狗子有佛性,为什么它要选择做狗?”
赵州从谂说:“因为它明知故犯”。
佛性就是一切众生内在的“主人”,因为佛性的存在,众生才有了“身、口、意”,才有了一切这样或那样的个性行为,才有了个体的差异,它们才能活灵活现起来。才有了:
“ 半夜鸟儿头戴雪,天明哑子抱头归。”
“白猿抱子来青嶂,蜂蝶御花绿蕊间。”
“为什么要选择做狗?”不就是佛性存在的最好证明吗!这就是它自主的选择啊,所以叫做“明知故犯”。
正因为它选择为狗,这种“自主性”就是对佛性的最好体现,那它当然有佛性了。
僧人听此一说,又会陷入矛盾的境地:的确,如果没有自主的选择,那大家都成 “佛”了或都成“狗”了,一切众生均无差别,这种情况下,当然也没有佛性一说了。也可以说,世界成为了绝对的“静”,这正与“无常”的绝对的“动”矛盾,世界肯定就不存在了。
另一方面,万事万物的不同选择,有狗、有猫、有蝼蚁,正是佛性的表现,正因为这种“自主性”才有万物的差别,才造就了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
气象万千,不正是一切众生均有佛性的最好证明吗?佛性虽然无从描述,不可见,不实有,然而正是这个不实有的“一”让世界的一切有分明起来,正是《道 德经》所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虽然“无”,但就是它造就了“无奇不有”,你还说狗子没有佛性?
最后,如果把第一问和第二问结合起来看就会发觉很有意思:
赵州反驳第一位僧人的理由:狗故意为之,所以它没有佛性
赵州反驳第二位僧人的理由:狗故意为之,所以它有佛性
看似矛盾的回答,面对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语境中,还让人无法反驳,不是说赵州从谂“蛮不讲理”,而正是“佛性”不执一端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