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拾遗•声》第二辑:腔节深处的历史回声——绝迹舞台的豫剧“五音慢板”

鸿HUNG 2018-07-26 14:09:04

过往的声音,如同打开时空之门的钥匙。每当宁静时聆听,总觉得时光回溯,星月倒转,在声音的指引与牵系下,置身于那段历史尘烟中,而一切鲜活如昨,如伊人在前,向你伸出手指,触摸可及……

诞生于黄河岸边的豫剧,历经岁月沧桑,山河涂炭,从土生土长的梆腔梆韵到享誉神州大地的河南豫剧,她走过了数百年的历史,作为以唱腔为最明显特色的地方戏曲体系,她的古老与年轻,都能从她不断流变、却又保有根脉特色的腔韵中不时觅见蛛丝马迹,如同伊人之倩影,衣袂飘飘,彩带留香……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历史冲刷掉的,历史也铭记着。有些唱腔在时代裹挟中改革变化了,还有些“根味儿”比较足的传统老唱腔、老版式、老曲牌,却逐渐被遗落在记忆深处,逐渐成为绝响,正如这一段【五音慢板】,如今还会哼唱的戏曲演员,只有凤毛麟角的少数老艺术家了!“

梆子击节,骨头里的腔

♫. ♪~♬..♩

说起板式,还得从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的梆子戏说起。梆子戏,顾名思义,是以梆子击节而命名的戏曲。此梆子不同于打更用的“梆”,它是一种专门的节奏乐器,由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组成。长二十余厘米,直径约四厘米,圆柱形;另一根则短而粗,是为长方形,长二十、宽五、厚四。

♫. ♪~♬..♩

梆子发音脆而坚实,穿透力强,是梆子戏演唱时不可或缺的奏鸣乐器,听不到梆子的豫剧,便不成其为正宗的豫剧。梆子铿锵有致,板腔体的豫剧分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非板】四大板式,其中尤以【慢板】最为难唱。

♫. ♪~♬..♩

慢板是四四节拍,一板三眼体。发声遵循四四节拍的演唱规律,即是“强弱次强弱”——在每一小节里 ,第一拍要发音最强,第二拍是弱拍,第三拍比第一拍稍弱,比二四拍稍强,第四拍最好微弱于第二拍。这样高低起伏,能体现出节奏美。慢板的变异体很多,主要有【迎风】、【导四梆】,【金钩挂】、【哭剑】、【拐头钉】、【五音慢板】。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变异体中的某些板式也在逐渐消逝,其中原本就少见的【五音慢板】,如今能找到的完整录音也仅有豫剧老艺术家马兰香老师近年回忆出的《打金枝》一折。

♫. ♪~♬..♩

五音缠绵,极尽回旋的韵

♫. ♪~♬..♩

【五音慢板】是某些传统老戏中旦角的专用唱腔,如《打金枝》中的李君蕊,《对松关》中的洪玉娥等。可谓专腔专用,特性明显,这种唱腔的头句腔极尽曲折绵延,带着余韵不绝的拖音,起伏跌宕当、回旋往复,格外婉转优美。

同样,因为专腔专用,所以在传承度上就不如其他板式更为广泛,也因此,它得以保留了豫剧老唱腔的原汁原味,尤其在今天听来,令人耳目一新,难以忘怀。

♫. ♪~♬..♩

在这段唱腔中,自如转换的音程和重叠起伏的声韵令人沉醉其中,我们听到了东方音韵的深厚博大,听到了古典女子的婉约娇柔,也听到了中原文化的缠绵情怀。作为豫剧早期曲牌性质的唱腔,腔韵长达八个小节,分别为高音“so/mi/re/do”、高音“so/re/do”、高音“re/do/中音la”、中间“la/sol/mi/re”组成,稳定的旋律样式,固定的腔节体现出豫剧梆子声腔体系中头句腔、下句腔的丰富韵味。古老的五声音阶蕴含的“宫—商—角—徵—羽”也在重叠往复中显现着沧桑而历久弥新的魅力。

♫. ♪~♬..♩

正因为这样的板式,豫剧腔韵的丰富重叠、婉约魅力体现得更加透彻而极致了!

♫. ♪~♬..♩

任何艺术都是现实生活的反应,豫剧声腔中的板式与曲牌也同样体现着人们的思想感情、悲喜起伏。沧桑沉厚的中原文化孕育了梆子声腔,也滋生了以【五音慢板】为代表的古老曲牌板腔,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或将逐渐隐入历史长河,成为艺术记忆的文物。接受人们的缅怀与朝拜。

♫. ♪~♬..♩

也或许将来的某一天,会在某个百花齐放、梆子激越的时刻,它又因某一部作品而焕发生机,融入时代的变迁,闪耀历史的沧桑。

慢梆顿挫,腔韵醇厚,岁月悠长。

0 阅读:3

鸿HUNG

简介: 鸿鹄之志,不坠青云。 河南进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