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才高八斗的贾谊得不到重用,苏轼仅用一句话就道清了其中缘由

剧盘风云录 2023-11-14 10:30:23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如群星般璀璨。然而,即使才高八斗,也未必能获得应有的重视和机会。贾谊,这位西汉初年的文人,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例子。他博学多才,见解独到,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用。对此,苏轼在《贾谊论》中一语道破:“才有余而识不足!”这句话可以说是对贾谊不得重用的最公正的评价。

贾谊,河南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文人。他从小便才华横溢,饱读诗书,年纪轻轻便在文坛上崭露头角。然而,尽管贾谊才高八斗,却未能得到汉文帝的重视。对此,苏轼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贾谊虽然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才华,但是他的眼光和见识却不足以支持他的志向。

事实上,贾谊的不得重用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见识不足。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司马迁详细记载了汉文帝对贾谊的态度:“上疏乞骸骨,贬长沙王太傅。”这表明汉文帝并非不欣赏贾谊的才华,而是因为他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相冲突。

首先,贾谊的性格过于刚直,不善于处理与同僚的关系。在《史记》中记载了他与绛侯周勃等人的矛盾,这使得他在朝中孤立无援。在那个时代,政治是残酷的,一个文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支持和援手,很难在官场上有所作为。

其次,贾谊的行为方式也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他在长沙王太傅任上时,曾写信给淮南王刘安,劝他不要谋反。这种行为被视为越权干涉藩国事务,引起了其他藩王的不满。这使得贾谊在政治上更加孤立,也使得汉文帝对他产生了疑虑。

此外,贾谊还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未能妥善处理与汉文帝的关系。在《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汉文帝问贾谊关于鬼神之事,贾谊便大谈特谈鬼神之事,说得汉文帝一头雾水。这个细节暴露了贾谊的问题:他只顾自己的兴趣和才华,而忽视了君主的感受和需要。作为臣子,应当了解君主的喜好和需求,而贾谊却未能做到这一点。

综上所述,贾谊之所以得不到重用,并非仅仅因为他的才华不足,更是因为他的性格、行为方式以及与君主的关系处理不当。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他在政治上无法立足。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贾谊的才华和贡献。他的文章和诗词至今仍被人们传颂和学习。他的思想和见解独到而深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从贾谊的经历中吸取教训:一个有才华的人不仅要具备学识和技能,还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了解社会现实并能够适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社会中立足并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这个问题上,苏轼的评价可以说是最公正和最客观的。他用一句话“才有余而识不足”准确地总结了贾谊的问题所在。这句话不仅是对贾谊的评价,也是对所有有才华却未能得到应有重视的人的警示。让我们从贾谊的经历中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见识水平,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环境。

1 阅读:139
评论列表
  • 2023-11-14 13:52

    这种评价有些可笑,毕竟苏轼除了豁达外境遇与贾谊相差无几,甚至更惨

  • 2024-01-04 17:29

    处处要求人才面面俱到,所以近代自然科学绝亡与中国。牛顿爱因斯坦哪个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