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陈云同志指示公安部:把潘汉年的卷宗送来,此案要重新调查

历史详说员 2024-09-30 18:56:35

1980年12月23日上午,陈云指示秘书给公安部打去电话,要求调阅潘汉年案件的卷宗,请公安部的同志在下午把潘案的全部材料都送到他那里。

在这之后不久,陈云又请了一些比较了解潘汉年的同志,比如廖承志、夏衍谈话,请把他们对潘汉年的了解写成具体且系统的材料。

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调查,中纪委最终确定,当年对潘汉年的结论不能成立。1982月8月23日,中纪委正式发出了为潘汉年恢复名誉的通知。

为什么一桩25年前的案件会引起时任中纪委书记陈云的如此关注?要理清这个复杂的潘汉年案,我们首先需要把时间拨回1943年年初。

1943年初,时任华中局情报部长的潘汉年,在南京工作时,被汪伪政府的特务头子李士群、胡均鹤挟持,强迫潘汉年去见了汪精卫。

二人之所以这么做,是想向汪精卫证明,他们有能力和我党攀上关系,建立联系,来以此博得汪精卫的信任和重用。

潘汉年坐着胡均鹤的车,随他来到了汪精卫的公馆,见到了汪精卫。据潘汉年的传记记载,当时汪精卫对他说:“我认识你们的毛泽东先生。过去我是主张联共的,以后发生了误会。你们和蒋介石联合没有搞头。我要搞议会政治,成立联合政府,吸收各党派加入,当然也包括共产党。”

潘汉年反驳了汪精卫的话,同时表示:“但我可以把汪先生的话转给延安。我认为延安方面是不会退出重庆的参政会,来南京参加你们的议会的。”

潘汉年还告诉汪精卫,新四军如今的发展速度很快,如果你将来感到和日本人合作有困难,要另寻出路是,新四军不会对你过不去的,会给你一个转身的余地。

当时潘汉年并没有想到,这次看起来非常平淡的谈话,在1955年会成为转变他人生的一个重大事件。

1955年3月下旬,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大会上,中央对高饶事件做出了决议,开除了两人的党籍。

会议期间,一些在过去工作中和高、饶二人有种种联系的同志,都主动交代了自己的问题。毛主席在肯定他们发言的同时指出:干部中如果有人在一些历史问题上没有向组织说清楚,都应该主动来讲清楚。会上来不及说,或是会上不方便说,会议结束后还可以再想一想,把问题讲清楚,我们一律采取欢迎的态度。否则罪加三等。

潘汉年不由得想起了1943年初他在胡均鹤胁迫下去见汪精卫的往事,12年来,这件事时不时就会涌上他的心头,让他愁眉不展。

思前想后,潘汉年找到了他所在的会议华东组组长陈毅的住处,向这位老首长坦白了当年的那件往事。陈毅听了潘汉年的讲述非常吃惊,要他把事情的具体经过写成材料,由他赶到中南海交给毛主席。

后来的事情我们就都比较熟悉了,毛主席在看到潘汉年的自述材料后非常生气,在上面批示道:此人从此不能信用……

潘汉年为什么要把这件事隐瞒12年呢?从他在55年的表现来看,他不是不知道私见汪精卫,还不向组织汇报的严重性,否则12年来,他也不会一直把此事视为一块“心病”。

对于此事,一般的解释是,当时潘汉年受制于新四军和华中局内部的复杂形势。

1942年3月,随着少奇同志离开华中局,华中局形成了饶漱石和陈毅先后主持工作的局面。当时饶漱石是华中局的代理书记兼新四军代理政委,新四军军分会则由陈毅军长代理。

10月,饶漱石给中央写去一份长达1500多字电报,对陈毅提出了一系列毫无依据的批评,电报结尾,饶漱石还提出:“望中央速决定,物色才德兼备的军事政治负责干部来帮助我们。”

陈毅力求团结,他以自我批评的精神向中央报告了事情的经过,并在结尾写道:“漱石、汉年和我三人之间,思想业已打通,可保证继续顺畅为党努力工作。”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黄花塘事件”。

在这不久之后,陈毅就去了延安参加七大,并向中央汇报华中局多年来的经历的重大问题。

在这样复杂的形势面前,当时和饶漱石不和的潘汉年不知道饶漱石会如何处理自己的问题,因而选择了沉默。这样的事情,只有及时汇报才符合纪律,迟几天,几个月,几年,都会失去机会,变得有口难辩。

况且,此事在当时和后来都造成比较的严重的舆论危机。潘汉年去见汪精卫后不久,蒋介石方面就察觉了此时,他们发起舆论攻势,造谣污蔑新四军、八路军,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不久后,潘汉年来到延安时,毛主席当面向潘汉年求证了此时,得到了潘汉年否定的回答后,毛主席还曾亲自替他辟谣。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1955年毛主席对潘汉年的震怒是有其理由的。潘汉年至少有两次机会向组织讲清楚这个问题,但由于他的文人气质、优柔寡断,都错过了。这最终酿成了潘汉年命运的悲剧。

1977年,71岁的潘汉年病逝后,和潘汉年红军时期有过2次合作的陈云同志听到了社会上人们对潘案的一些反映,比如廖承志、胡立教等同志都认为,潘汉年本质上是好的。

作为中纪委书记,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个案子弄清楚,对党和潘汉年负责,紧接着,他开始大量调阅潘汉年的卷宗,并听取各界同志的意见,对此案进行了重新调查。

在这次调查中,李克农将军在1955年5月29日写给中央的报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报告中,李克农写道:

在历史上,潘汉年对其利用李士群、胡均鹤的情况都有正式报告,他的大量情报为抗日工作提供了大量帮助。比如,1941年6月13日,潘汉年向中央报告,苏德战争一触即发,之后潘汉年又提交了他对苏德战争后,日军是南下还是北上的分析。潘汉年还上报了关于太平洋战争的情况,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潘汉年参加机密工作多年,一直未曾发生过泄密事件……

李克农的报告为组织恢复潘汉年的名誉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潘汉年1906年出生于江苏宜兴的一个书香家庭,所以潘汉年的文学功底很是扎实,能写旧体诗。

19岁时,潘汉年入党,为北伐做了大量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活跃在文化战线上,曾参加过“创造社”的工作和左翼文艺运动,主持过“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工作,是当时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

1931年后,潘汉年离开了文化战线,投身秘密战线。在长征前期,他曾以中央苏区代表的身份,和福建的陈枢铭、蔡廷锴,广东的陈济棠进行过富有成效的谈判,使得红军在突破前几道封锁线时减少了大量的伤亡。

1935年,长征途中,潘汉年受中央委派,前往莫斯科和共产国际取得联系。36年回国后,潘汉年曾参与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秘密谈判,来回奔走于南京和陕北之间,为西安事变的解决和二次国共合作的达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战时期,潘汉年活跃于上海、淮南等敌后地区。这期间他主持情报工作,屡立奇功。

解放战争时期,他以香港为阵地,搭建了一条重要的沟通渠道,对后来全国政协会议的召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全国解放后,潘汉年被任命为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协助陈毅市长治理大上海,也做出了很多实质性的贡献。

回顾潘汉年同志的一生,他在44年见汪精卫的事情上确实犯了严重的组织错误,但这是他的无心之失,一时不周。俗话说瑕不掩瑜,和他的众多贡献相比,他的这个错误是次要的。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28

历史详说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