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满是“腥风血雨”,小县城却一片岁月静好

木春的故事 2024-06-26 12:13:04

来上海不过六年,我对大城市和小县城的态度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巧不巧,转折点也恰恰是在疫情期间。

1

硕士毕业那年我初到上海,繁华的大都市、商场里熙熙攘攘的人群,街边行人匆匆的脚步,一眼望去满是生机。上海的生活节奏很快,快到连红绿灯都要跟上这速度。

那时候在大家眼里,上海是梦想之都。上海不仅可以容下所有年轻人的斗志,而且能时刻为其提供最肥沃的土壤。看不尽的演出展览,办不尽的人才峰会,随处可见的大小商场,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大家常说:上海遍地是黄金,年轻人只要肯努力,年入百万不是梦。

大家的激情配得上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甚至还会希望时间再快一点,好早一点实现自己的梦想。

可疫情的出现,让无数人的梦碎了。我不知道这究竟是疫情造成的,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只知道,那时我看过了最落寞的上海。街边的店铺都已关闭,有些还被拉了警戒线。路上的行人寥寥无几,倒是有少许车辆在穿行着。

整座城市一下子安静了,它安静的样子甚至有点像我老家的小县城。看惯了上海的浓妆艳抹,现在一下子素面朝天,反差之大还真有点让人难以接受。

上海沉睡了几个月后,终于苏醒了。大家都憋坏了,兴奋地往外涌、报复性的消费。逛商场、看电影、吃大餐,上海瞬间恢复了往日的生机。顾客、老板脸上都笑开了花。

可好景不长,没多久经济就开始疲软了。小企业熬不住破产了,大企业为了降本增效开始裁员。同时疫情极大地促进了线上购物的发展,本就摇摇欲坠的实体店更加难以为继。商场开始扎堆倒闭,连陪伴上海人长大的太平洋百货都倒下了。

失业的人越来越多,疫情期间的“乱象”也让不少人寒心。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留在上海到底值不值得?以前留在上海是动力、是希望,而现在留在上海是压力、是永远也融不进去的痴心妄想。

在上海高收入、高消费,无依无靠的年轻人们除了梦想还剩什么呢?如今的上海不是造梦神话,而是粉碎梦想的现实。

所谓的拼搏努力失去了意义,大家开始有了逃离大城市的想法。既然改变不了世界,那就改变自己。远离喧嚣,回归宁静。

2

每次回到小县城,我都要惊叹大家为什么能如此的悠然自得。拿着不到上海三分之一的工资,却毫无压力。打开我的手机刷到的全是大厂离职、失业被裁、猝死离世、抑郁跳楼、应届生就业有多难的推送,而打开老家同学的手机刷到的全是吃喝玩乐的推送。

我知道这是个人搜索习惯的问题,但这确实是我身边的现状,也是大家常常聊起的话题。在上海呆久了,我以为大家都这样。没想到不在一个圈子,看到的世界竟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总是和她们说上海的房价有多高、通勤距离有多远、生活节奏有多快,我都快成了她们眼中的“焦虑体”。对于她们来说,在父母的帮扶下有套房子住,再买辆代步车,一个月3000也可以过得潇洒快活。

她们看起来薪资低,反而不如我精打细算。喜欢的衣服说买就买,爱吃的水果想吃就吃。月光就月光,只要饿不死就行。对于她们来说,最大的烦恼反而是周末去哪里玩?她们的时间多的是,甚至可以为了一碗外地的米粉驱车几百公里。

关于生孩子,那就是主打顺其自然。结了婚,想生就生了。她们可不需要考虑孩子生下来谁来带、上什么学校的问题。没太多选择可供她们纠结的,她们也不需要为之承担太大的压力。她们也没有太强的物质欲,奢侈消费是很难下县城的,大多数人攀比的上限是有限的。

看到她们过着安逸的日子,一方面我会觉得小城市束缚了人的眼界,另一方面我又会觉得没眼界是好事,这样她们才能知足常乐。在小县城的她们不用经历大城市的腥风血雨,她们可以隔绝外界的喧嚣,来享受自己宁静。

其实不少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一线城市,好像不再是当代大学生的首选。

但人生没有完美的选择。我一个从深圳退居南昌的朋友,如今又陷入了纠结:大城市容不下肉身,小城市容不下理想。所以究竟该怎么选呢?我也不知道,身处上海的我也一直在纠结。

可是有没有可能,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过程?

0 阅读:65

木春的故事

简介: 我的故事里,一定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