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纳米级无规摩擦结构增强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光学性能

新瑶看国际 2023-07-31 16:59:01

前言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由于其优异的色彩表现、自发光特性、高速操作和适用于可变形显示等特点,被认为是下一代显示技术。

随着发光材料(如磷光材料和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的发展,OLEDs的理论内部量子效率已接近100%。

然而,除非采用特殊技术,OLEDs的外部量子效率(即内部量子效率和耦合效率的乘积)仅约为20%。

外部量子效率的限制,是由于基板和阳极/有机层内的全内反射,以及金属-有机界面的光传播损耗。

基板的全内反射损耗被称为基板模式,是由于空气(n = 1.0)和玻璃基板(n = 1.5)之间的折射率差异造成的。

类似地,波导模式是由于玻璃基板与主要用作阳极的氧化铟锡(ITO)(n = 1.9)或氧化铟锌(IZO)(n = 2.0)以及有机层(n = 1.7)之间的折射率不匹配而产生的。

此外,还有另一种损耗模式称为表面等离子体极化子模式,它沿着有机-金属界面传播,是由电磁波和表面等离子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材料和实验

为了提取波导模式和表面等离子体极化子模式,需要在器件内部施加变形。然而,由于基板模式是在与空气的界面处产生的,可以在不改变器件内部结构的情况下提取基板损耗。

此外,还有一些方法,如周期性光子晶体结构、随机褶皱和网格图案,通过在器件内部插入光提取结构来提取被限制的光。

然而这些结构,可能会导致在不同观看角度下的光谱失真,或者对内部多层界面产生负面影响,从而损害电学特性。

为了制造这样的光提取结构,需要使用昂贵的设备和复杂的工艺,比如各种光刻技术、等离子体刻蚀和热滴定。大多数工艺需要真空室,从而限制了大尺寸OLED的制造。

为此,我们使用了一种叫做纳米随机擦拭结构(nRRS)的小尺寸结构,将其作为OLED内部的散射层,采用了SU-8聚合物和擦拭技术来改善OLED的性能。

擦拭技术通常用于控制向列型液晶的方向。这种制造方法有很多好处,例如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而且在常温和常压下进行加工,是一种简单且低成本的方法。

我们发现,在插入了nRRS的OLED中,光散射效应得到了显著的增强,从而提升了OLED的性能。

为了进一步增加散射效应,我们需要增加结构的尺寸。但是,当nRRS插入到器件内部时,我们发现结构的粗糙度有一个限制,以保证OLED的稳定电学性能。

当nRRS的高度超过100纳米时,电场强度会过于集中在过于陡峭的结构上,导致电流发射不均匀。

此外,由于使用了相对较厚的SU-8聚合物和IZO阳极,所有的nRRS的浑浊度非常低,仅为5%。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进一步评估了纳米随机擦拭结构(nRRS),作为一种外部光提取结构,以增强光线的散射效应,改善OLED的性能(如下图所示)。

通过增加擦拭次数,我们可以形成比将nRRS插入器件内部时更高的结构,并且散射效应也得到了增强。

经过优化的nRRS显示出18%的浑浊度,在与OLED结合后,与参考器件相比,外部量子效率提高了25.4%。

由于其随机性质,观察角度引起的光谱失真特性得到了减小,并且通过最小的国际照明委员会(CIE) 1931色彩空间坐标偏移进行了验证。

我们使用有限差分时间域(FDTD)数值,计算对nRRS的光学效应进行了分析。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证明了nRRS作为外部光提取结构的有效性,它可以增强光的散射效应,从而改善OLED的性能。

这种结构的随机性质还可以降低光谱失真,并且能够在不改变OLED内部结构的情况下实现浑浊度的提高。

我们的数值计算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这种结构的光学效应。因此,nRRS可以作为一种简单且有效的方法,用于提高OLED的外部量子效率,进一步推动OLED技术在显示领域的应用。

结果和讨论

1.FDTD模拟

我们使用有限差分时间域(FDTD)模拟来分析nRRS的散射效应对光提取效率的改善。

我们评估了四种类型的OLED:传统的底部发射OLED(参考),未进行擦拭的SU-8涂层OLED(平面),nRRS-OLED,最大高度为100纳米(H100),以及nRRS-OLED,最大高度为200纳米(H200)。不同OLED的模拟模型如下图所示。

为了模拟nRRS的随机性质,我们通过具有不同高度和齿角的梯形形状SU-8的阵列来实现结构。

为了验证nRRS粗糙度差异对散射效应的影响,我们对两种情况进行了模拟:H100和H200,它们具有不同的高度。

每个nRRS的高度模拟如下:H100器件的高度在50纳米到100纳米之间变化,而H200器件的高度在100纳米到200纳米之间变化。

齿角对于两种器件都在45°到80°之间变化。为了直观地验证nRRS的散射效应,我们使用电场监视器对每个器件的横截面进行了光强度分布模拟,并使用远场监视器对每个角度在空气中进行了电场分布测量。

模拟结果如下图所示。图(a)–(d)显示了参考、平面、H100和H200器件的辐射偶极子诱导的电场分布。

由于玻璃和SU-8聚合物的折射率相对相似,参考和平面器件的电场分布相似;然而,如图(c)和(d)所示,当nRRS存在时,散射效应可以清晰地确认。

H200器件中较大的nRRS高度使得空气中的电场分布图案更加明显。通过电场监视器展示了nRRS的散射图案,可以预期nRRS-OLED的浑浊度大于参考或平面器件。

为了验证nRRS对光效率改善的影响,得到了远场分布结果,并显示在图4(e)–(h)中。

与之前的结果类似,参考和平面器件显示出相似的分布,但在H100和H200器件中,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的光强度被散射到各种角度。此外,可以观察到H200器件的远场强度更强,因为它具有较大的nRRS结构。

下图显示了三种器件与参考器件相比,通过对角度进行远场分布的积分而得到的光效率改善。由于OLED由多层薄膜组成,在器件内部形成多个界面,导致光之间发生干涉。

因此,由于干涉效应,反射率和透射率显示出振荡趋势,这进一步影响了光强度与波长的关系。在图中,可以看到光提取增强因子随发射波长的变化而振荡。

由于这种现象,与其在单一波长点处进行比较,更合理的方式是将器件性能与发射偶极子的全宽度半峰宽(FWHM)范围的平均值进行比较。

尽管平面器件在绿色FWHM波长范围(500-550纳米)内的光增强因子较参考器件较低,这是因为相对较厚的SU-8聚合物层,但H100和H200器件显示了改善的增强效果,并且预计H200器件的光提取效率将高于H100器件。

改善的光提取效率可以看作是nRRS结构的随机散射结果,因此超过临界角的入射光会在空气中以非全内反射的方式发射出来。

2.纳米级随机摩擦结构

当使用擦拭布对聚合物表面施加剪切力时,会发生永久变形,并形成波动图案。因此,如果将擦拭布沿一个方向擦拭多次,就会形成具有随机分布的定向图案。

许多研究已经揭示了擦拭强度对液晶锚定效应的影响,而在众多因素中,累积擦拭次数是最适合控制的因素。通过调整擦拭次数,可以调节nRRS的粗糙度。

我们对具有不同擦拭周期数量的nRRS进行了特性分析,包括:平面(无擦拭)、R15(擦拭15次)、R20(擦拭20次)、R25(擦拭25次)和R30(擦拭30次)。

通过下图可以看到,随着擦拭次数的增加,纳米级图案变得更加清晰。我们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数据定量分析了结构高度,采用粗糙度(Rz)来表示。

粗糙度是测量区域(10×10 μm)中最高峰和最低谷之间的最大峰谷高度之和。R15、R20、R25和R30的Rz值分别为120、179、210和233纳米。

下图显示了先前研究中根据擦拭次数,得出的粗糙度总和趋势。我们可以观察到nRRS的粗糙度在当前擦拭次数范围内几乎是线性的,通过调整擦拭次数可以控制纳米级结构的高度。

当nRRS被插入器件内部时,过度擦拭引起的高粗糙度会局部集中电场,导致出现暗斑点或不均匀的发光特性,从而成为器件的致命故障。

然而,由于本研究将nRRS应用在器件外部,它可以自由地用作光提取结构,用于处理内部薄膜界面或电性稳定性问题之间的缺陷。

结论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通过采用擦拭技术制备纳米尺度的随机结构作为散射层,旨在提高OLED的光提取效率。

通常,擦拭技术主要用于液晶对准,但我们发现它在制造大面积纳米结构方面具有优势,能够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形成随机分布的nRRS。

通过控制擦拭过程,我们可以工程化地调整nRRS的粗糙度和高度,并通过FDTD模拟和实际器件测试验证了其散射效应。

nRRS通过重新排列在玻璃基底和空气界面处,由于全内反射而导向的光的路径,从而改善了光学效率。

优化后的nRRS表现出97.8%的高透射率和17.8%的浑浊度,非常适合用作OLED的散射层。与参考器件相比,与优化的nRRS结合的器件的外部量子效率提高了25.4%。

由于散射效应,nRRS OLED的角度分布与兰伯特分布稍有偏差,但CIE 1931坐标随角度变化的差异减小,从而减轻了由于视角变化而导致的光谱畸变。

本研究探索了一种简单、低成本的制造过程来制备随机纳米结构,预计不仅可应用于OLED,还可应用于各种光学器件。

与我们先前的研究相比,该研究将低高度的nRRS插入器件内部,需要考虑许多因素来保持正常器件运行,而本研究中的nRRS则可以更简单地与器件外部结合,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可以更轻松地获得有益的光学效果。

由于其具有成本效益、高生产率和无需掩膜制造的特点,nRRS预计将适用于许多需要光路径重分布的领域,而且由于无需高温,它还可以扩展到可变形设备。

我们的研究为使用简便且经济高效的nRRS散射层,改善OLED性能开辟了新途径,并有望在各种光学器件中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黄勇,向惠玲,邓明月,等。Mini-LED、Micro-LED和OLED显示器:现状与未来展望。光科学与应用,2020;9:1–16。

Geffroy B,le Roy P,Prat C。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技术:材料、器件和显示技术。聚合物国际,2006;55:572–582。

Jang HJ,李智友,金晶,等。显示性能的进展: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量子点LED(QLED)和OLED。信息显示杂志,2020;21:1–9。

陈华伟,李吉昊,林柏宇,等。液晶显示和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现状与未来展望。光科学与应用,2018;7:17168。

Kaji H,铃木宏,福岛亨,等。完全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实现100%的电光转换。自然通讯,2015;6:1–8。

0 阅读:6

新瑶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