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没有病!”
1947年8月30日,一声怒吼从佳县朱官寨的一孔窑洞里突然传出,路过的任弼时听到以后,连忙走了过去。
进入窑洞,只见一旁的医生不知所措,毛主席在桌前来回踱步,笔掉在了地上,手一直颤巍巍的。
任弼时立刻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给医生使了个眼色让她先出去,走到主席跟前,任弼时不禁感叹:
刘邓大军如今所面临之困境,竟让向来冷静的主席都焦躁了起来。
刘邓大军的困境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各界人士与广大人民迫切希望结束战争,和平建国,我党为之付出努力,与国民党当局和谈。
然而蒋介石将一己私欲凌驾在国家大局之上,将与我党签订的《停战协定》撕毁,抗日战争余波未平,解放战争又再起。
解放战争进行一年后,国共双方在战场上的形势就发生了改变。
国民党总兵力从战争打响后越来越少,反观解放军的兵力却在不断增加,其中野战军由61万发展到100万以上。
尽管如此,在美帝国主义的援助下,国军仍在装备和数量上占据优势,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央决定举行全国性的反攻。
1947年,刘邓大军在羊山集围歼国民党整编第66师时,收到了毛主席发来的电报。
电报中指出,刘邓大军立即集中休整10天左右,扫除附近小股敌人兵团以后,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直出大别山,捅进老蒋的心窝子!
然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困难却接踵而至。
敌军疯狂在后追击刘邓大军,包括刘伯承和邓公在内的将士们无时无刻神经紧绷,一刻都不能松懈。
与此同时,恰逢入秋,天气转凉,刘邓大军缺医少药、粮草殆尽,不少战士都是在带病作战,情况相当不容乐观。
屋漏偏逢连夜雨,适逢老蒋借机造势,在报纸上大肆宣扬抹黑解放军。
由于国民党搅合民间舆论,使得刘邓大军在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却几乎没有百姓支持,行军途中没有根据地,只能席地而睡。
而在菏泽与大别山之间,存在着密密麻麻的河流,河流之间又是水漫及腰,泥泞难走的黄泛区。
为了加快行军步伐,以及渡过河流泥潭,刘邓大军只好舍弃所有重型装备,面对装备精良的敌军,说是“穷途末路”都不为过。
毛主席三次握笔掉落
1947年是陕北罕见的灾年,由于大旱,加之蒋介石封锁解放区,导致解放军粮食极度稀缺。
即使贺龙筹集粮食、任弼时忍痛割爱杀掉爱马救急、就连陕北百姓宁可吃杂粮也将粮食贡献出来,但前线战士们还是吃不饱。
为了多让前线战士吃一些,毛主席自己少吃,因此患上了浮肿病,手脚肿胀如发面馒头。
就在这期间,毛主席又屡屡收到大别山区刘邓大军传来噩耗。
电报中说蒋的包围圈越来越小,不光切断了他们和华东野战军的联系,更是百般阻挡陈谢兵团前来支援,企图将刘邓大军饿死、困死在大别山。
为了解决这个情况,毛主席强撑病体研究敌我双方之现状,在地图上勾勾画画,看能否琢磨出解决困境的办法。
然而主席双手浮肿,手里的笔连续三次掉落到地上,主席来回三次弯腰去捡,让本就焦虑的心情更加烦躁。
正在此时,医生突然进来给主席送药,本就强忍着烦躁的心绪思考的主席思路被打断,忍不住发起了火来。
“我没有病!我能有什么病?你不如多去看看前线的战士们!”
拿着药的医生被吓得不知所措,主席也愤然起身来回踱步缓和情绪,这个时候任弼时走进窑洞,示意医生先出去。
见主席如此焦虑烦躁,任弼时也明白此时不宜打扰,就背起手在一旁看着地图,给主席一些冷静的时间。
等毛主席平复好了心情,看到任弼时还在一旁等候,不禁叹了口气有些惭愧地说道:“弼时,你且将医生叫来吧,刚才我冲动朝她发火,是我做得不对。”
看过地图以后,任弼时问刘邓大军是否遭遇了困境,毛主席点头唯是,任也便明白了主席为何而烦躁。
任弼时安慰道:“如今战事吃紧,主席带病谋战,难免有些情绪,人又不是石头蛋子,人若无情那还是人吗?”
毛主席摇摇头道:“你说的在理,但不论如何,我也不能把自己的坏情绪向无辜的人发泄,你还是将医生叫来吧,我要向她道歉。”
任弼时听罢也认为主席这般是非分明,无关身份地位,也是在做个表率,便出门将医生喊了进来。
医生刚走进窑洞,毛主席就连忙上前接过医生手里的药,向对方道歉:“实在对不起,你为我治病,我却冲你发火,还请你不要放在心上。”
听到领袖道歉,医生有些受宠若惊,连忙回答:“主席,我理解您的心情,您不必这样……”
主席按时吃了药后,往后的日子里每天都在盼望着刘邓来电报喜,终于,毛主席等到了好消息!
天无绝人之路
1947年8月7日黄昏,刘邓大军兵分三路南下,11日到12日,战士们利用夜幕掩护,成功跨越陇海铁路。
随后,他们不顾道路泥泞,天气恶劣等自然环境因素向南疾行,19日渡过沙河之后,刘邓大军一直面临着险象环生的窘境。
多日以来,毛主席一直给陈毅、粟裕发电报:“务必采取积极行动,以策应刘邓大军的作战。”
25日,刘邓联名发来电报称,大军主力部队已成功渡过汝河,水路现在只有淮河一个阻碍,预计3日之内就能渡过淮河,尽力为战士们争取休整的时间。
淮河流经豫、皖、苏三省,当刘邓大军抵达淮河边时正值淮河汛期,河水上涨,难以徒步渡河。
加之敌人事先将船只烧尽,刘邓大军虽然费劲千辛万苦寻得十几艘小船,但显然无法将全军安全运送过去。
前有大河,后有追兵,刘邓大军紧绷的神经仍然难以松懈,于是在淮河北岸的一间无人茅草房内,刘伯承和邓公召开了一场会议。
李达率先发言,说:“敌军19个旅从我方背后扑来,先头部队距离我们只有15公里,已与我后卫部队接触,若两天内无法渡过淮河的话,那么和敌人遭遇定是板上钉钉。”
听完李达分析完敌情,整场会议一度陷入沉默,就在这时,邓公的发言打破了局面:
“现在情况紧急,刻不容缓,不如让刘司令员先过河指挥部队,张际春同志也一同过河,李达参谋长组织战士们过河,我负责断后。”
刘伯承点头唯是,向大家说道:“好,就按政委说的办,大家行动起来!”
时至深夜,刘伯承来到河边,拿起一根竹竿丈量河水深度,随后又找来一个小舟,把淮河两岸及中央的水深勘测一番。
刘伯承勘测发现,由于河水水位下落,有些地方可以徒涉,于是派人给邓、李送信,上面写着:
“此处河水不深,流速甚缓,速转告邓政委和李参谋长此处可以徒涉!”
得到消息后,邓公和李达立即率军徒涉渡河,就这样,刘邓大军化险为夷,避免了背水一战的局面。
大军刚渡过淮河,河水就涨了,国军追兵赶来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刘邓大军往大别山进发。
邓公都不禁感叹道:“真是天助我也,我们刚过完水就涨了,这难道不是老天相助吗?”
此后,解放战争也正式进入到了解放军的节奏当中,对付国军犹如秋风扫落叶,屡战屡胜。
进京赶考
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与中央要搬离西柏坡,前去北平居住。
凌晨四点多,主席忙完工作准备上床睡觉,他告诉值班的警卫员:“九点前叫我起床。”
周总理深知毛主席一向工作到很晚,为了让他更好的休息,便嘱咐警卫员:“不必9点就叫主席起床,可以让他多睡一会儿。”
到10点时,警卫员才将主席叫醒,到中午吃完午饭后,毛主席带着手头上需要用的东西,港走到门口就碰上了周总理。
周总理说道:“主席,您没有休息好吧?”毛主席却摆摆手笑道:“休息好了,虽说只休息了四五个小时,精神却很饱满。”
听罢,周总理又嘱咐道:“多休息一会也好,长途舟车可是很累的。”
毛主席笑着拍了拍周总理的胳膊,接着说道:“今天可是进京的好日子,就算不睡觉也高兴!咱们‘进京赶考’,精神不好怎么考试呢?”
“我们应该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
周总理笑着说道,紧跟着,毛主席表情严肃,郑重地说:
“是啊,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能当李自成,我们都要考一个好成绩!”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布成立,历史向大家证明,毛主席“进京赶考”完全合格,也考出了让全国人民都满意的好成绩。
结语
千古伟人,是非分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挺进大别山期间,刘邓大军十二万人损失过半,但英勇顽抗,力挽狂澜,使解放战争进入到战略反攻阶段。
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永远铭记大别山精神,永远铭记革命先烈,向他们致以崇高敬意。
马到成功
真乃是强将手下无弱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