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辰本中,香菱本名是甄英菊,甲戌本时,又写成了甄英莲。究竟是“真应局”,还是“真应怜”呢?其实,这两个名字都是作者本义,香菱因为应了“局”,所以才是“真应怜”。那么,这个“局”究竟是什么“局”呢?
要解开甄英菊、甄英莲之谜,就得先破解甲戌本中的一句批注:“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总写香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隐喻?

《石头记》第十六回中,王熙凤与赵嬷嬷说接驾事,这段故事中隐写了郑和下西洋,绝不是所谓的康熙南巡住在了曹寅家。说到接驾,赵嬷嬷道:“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
赵嬷嬷所说的江南甄家,指的就是甄英菊家。甄英菊家四次接驾,说的是南明四帝:朱由崧、朱聿键、朱聿鐭、朱由榔。意思是江南甄家出了四个皇帝,他们家就是“钦差金陵生体仁院总裁”。
钦差是“芹菜”的谐音,也就是曹雪芹、芹溪的“芹”。甄士隐中秋节邀请贾雨村时说:“想尊兄旅寄僧房,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甄士隐有“芹意”,那他就是“芹”。这种谐音假语,是《石头记》最典型的“诗禅”手法,借前朝典故以隐藏真相。

芹菜有一个别名叫楚葵,谐音为“楚魁”。朱元璋说他们家“出自帝颛顼之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姓”。被封在邾国的,是颛顼重孙吴回祝融的曹姓后代,朱姓由曹姓化出,以“花”喻之。《石头记》写群芳,书中人物都是朱明家人,甚至都是皇帝。
朱姓由曹姓化出,这就是曹雪芹的“曹”。无论甄英菊、甄英莲,还是香菱,都以草字头名之,都是朱姓化自曹姓的寓意。
在我解读《石头记》之前,无人知道“大明”国号典出何故,这个谜底就隐藏在《明实录》中。朱元璋以吴回为朱姓先祖,吴回是祝融火正,《左传·昭五年》:“明夷之谦,明而未融。”融即朗,孔颖达疏注:“融是大明,故为朗”。
大明国号就出自祝融,所以,朱元璋自称吴王,定鼎南方火正之地。荣国府之一谐音寓意,就是祝融的“融”,哪里是什么江宁织造府?
祝融不仅是邾国先祖,其子陆终共生六子,第五子曹安之后是邾国第一代君主,第六子芈姓是楚国先祖。因此,《石头记》以“楚魁”隐写吴回祝融。吴回死后,葬在了潇湘之地衡州衡山。南明最后一帝朱由榔就出自衡州桂王家,这才是书中真正的“楚魁”。

除吴回、朱由榔外,书中还深深地隐藏了一个“楚魁”。正是这个楚魁做局,香菱才落得个“真应怜”的悲剧结局。怎么回事呢?咱们下文再讲。
体仁院,绝对不是清朝时才有的机构,《石头记》中的“体仁院”说的就是大明皇帝。院,是“猿”的谐音,有明一代,包括《西游记》、《石头记》这等隐写大明的小说,“猿”都是大明的意象。朱明建于戊申年,申肖猴,就以“猿”指代大明。
体仁,出自大明三个皇帝的谥号:永乐皇帝、大明仁宗昭皇帝,以及大清追谥的崇祯皇帝。限于篇幅,不再罗列这些谥号,读者朋友若有兴趣,不妨去查证。
朱元璋封建诸子,在诸王藩地建藩王城,其中的东门都叫“体仁门”。“体仁”二字也指代了大明藩王,南明四帝均出自藩王家,包括石涛的父亲、第十三代靖江王朱亨嘉,以及石涛的堂叔、末代靖江王朱亨歅。
“钦差金陵生体仁院总裁”就是大明皇帝,香菱出自江南甄家,肯定就是大明皇帝。所以,书中批道:“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总写香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
这句批注就点明了香菱是一位大明皇帝,而甄英菊又是哪个大明皇帝呢?

本文导语中引用了一则甲戌批注,说香菱是“羲皇上人”根基。而在第四十八回书中,庚辰本却留下了一大段香菱的双行。这段批注,是香菱的总评,本文现摘录其中一句,说说香菱的“根基”:“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
这段夹批也照应了第一回的批注,香菱“原与正十二钗无异”,证实香菱是金陵十二钗之外的皇帝,也就是上文所讲的南明永历皇帝。
香菱的根基与迎春、探春相当,什么意思呢?这就要“反照”第一回书中的“羲皇上人”了。羲皇上人,出自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一般解读,“羲皇上人”指的是无忧无虑,生活闲适的人。其实,这个解读不太正确。
羲皇指的是风姓伏羲氏,“羲皇上人”竟然能解释为无忧无虑之人?这种解读有先入为主之嫌,以为是陶潜当时处境的写照与自嘲。实际上,这句话是陶潜引以为傲的身世表达。陶姓源流很多,但陶潜却认为,他们家的姓氏出自唐尧,也就是出于陶(今定陶)之尧帝。
尧帝是黄帝后裔,黄帝是伏羲氏后裔,所以,陶渊明就说他是羲皇的后代。朱元璋是颛顼帝后裔,与陶渊明同宗一族,当然也是“羲皇上人”。
《石头记》假语陶渊明,写的是“明”,故而有葫芦案中的“冯渊”。陶渊明号称五柳先生,“不在梅边在柳边”,柳即“卯木”,指的就是大明木字辈皇帝。朱明以五行字辈循环为帝,《石头记》“金陵十二钗”又是从木字辈起,故而以“羲皇上人”假语“五柳”。

《石头记》以女娲补天开篇,女娲补的是她与羲皇后代颛顼帝之天。娲皇氏风姓,故而,香菱的外祖家就姓“封”。书中的“风流”、“风月”,等等“风”以及与“风”谐音的字,都是以风姓娲皇氏所喻之大明。
“羲皇上人”,隐写的就是大明皇帝。但是,香菱之“羲皇上人”却是以迎春、探春为根基。庚辰本中,迎春是“政老爹前妻所出”,甲戌本则说:“二小姐乃赦老爹之妾所出”,这是作者一笔两写,都对。庚辰本说的是另外一回事,又以上文所举之双行夹批,暗藏了贾迎春的庶出身份。
这里且说香菱。迎春误嫁中山狼,薛蟠悔娶河东狮,一娶一嫁之间,就隔着香菱。而贾探春清明远嫁,却又是朱由榔清明期间乘坐缅甸大船出“海”逃难的历史写照。
香菱本封氏嫡派,却以庶出相喻,隐写的是靖江王家。香菱,也有靖江王的隐喻。所以,香菱“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史湘云、林黛玉、袭人以及平儿的事,咱们今后再讲,都与大明朱家以及靖江王家有关联。
本文以甄英菊、甄英莲为主线,仅解读香菱所应之“姽婳”局。香菱以庶出为写照,隐写的是一位庶出的大明皇帝,这个皇帝就是“钦差金陵生体仁院总裁”,出自楚地桂王家的南明最后一帝朱由榔。

第五回中,香菱是贾宝玉第三个看到的金陵三十六天罡之一,副册第一钗。《石头记》效仿《水浒传》,以永乐皇帝所建武当真武道场之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隐写了金陵一百单八钗,太虚幻境薄命司有正册、副册、又副册,总计三十六钗。其余金钗,则归属七十二地煞。
三十六合为十二,书中除十二正钗外,只写了又副册中的晴雯、袭人,副册中的香菱。这其中的寓意,就是以永乐皇帝为皇统,没有葬入大明皇陵的三个木字辈的亡国皇帝,也就是朱由检、朱由崧、朱由榔。金陵十二钗,指的就是大明十二陵,以及靖江王陵。
关于大明十二陵以及靖江王陵,我已经解读过多次,此处不再重复。这里要讲的香菱,就是红楼三尤(由)中的一由。
香菱之“香”,就是天香之“香”,菱,是金陵的谐音,去“邑”而冠之以“草”,寓意这个人物是远离祖陵祖庙、四处播迁的朱明皇帝。所以,甄家之“女”由甄英菊而甄英莲,薛蟠改其名为香菱,夏金桂又改名秋菱。

香菱领衔副册,却又与正十二钗无异,其中的寓意就是香菱与十二位葬入祖陵的皇帝身份对等。整个故事以香菱起,又将以香菱终结。《石头记》从“地陷东南”开始写甄家,故事的主背景就在南明。香菱是南明皇帝,不在金陵十二钗之列,就是南明之“楚魁”。
香菱的册页画画的是“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其判词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判词中的桂花,主要指的是夏金桂,夏金桂家是长安桂花夏家,香菱便死于夏金桂之手。桂花,就是书中的姽婳将军。姽婳,又是第一回书中批注的“鬼话”,还是“假话”。这一隐喻,借用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回目“假投降巧计成虚话”——香菱就终结于“姽婳将军”之手。
池沼之沼是“昭”的谐音,“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其中的“昭”指的是南明昭宗朱由榔,日月即“明”,绝不是什么日派月派。“沼”中无水,寓意南明灭亡。大明始于洪武,朱家五行字辈从“木”开始,然后以“火金土水”轮转。朱由榔是朱家第三轮木字辈皇帝,无水之木如何得生?

“根并荷花一茎香”,荷与和尚的“和”谐音,“荷花”隐写的是曾经出家的大明太祖。香即天香,朱元璋因冷香丸出生于天历元年。这句判词的寓意就是香菱出自朱家,是大明太祖嫡派遗脉。
“平生遭际实堪伤”,香菱隐写昭帝,朱由榔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这一句高度写实。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香菱漂泊一生,最终亡于夏金桂。两地孤木,就是个“桂”字。朱由榔由桂王而皇帝,也是“桂”。朱由榔在被吴三桂俘获时说:“我本北京人,欲还见十二陵而死”。但是,吴三桂没有满足他的愿望,朱由榔客死异乡,“致使香魂返故乡”。
黛玉葬花这回书,就以“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隐写了朱由榔之死。因而,其《葬花吟》中就有一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甄英莲是副册第一人,这是“风月宝鉴”的笔法,其所隐喻的人物,是大明终极的寓意。

第七十八回写的是“老学士闲征姽婳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这段故事,隐写的是朱由检之死与吴三桂之“鬼话”。
所谓“姽婳将军”,其实是“桂花将军”、“鬼话将军”。简而言之,就是吴三桂“巧计成鬼话”,以假投降而“报君父之仇”。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传檄天下,“兴明讨虏”,一时骗过来所有试图反清复明的朱明遗老遗少。《石头记》中真实地记载了这段历史,就是“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姽婳词”究竟作何解读,此处暂且按下,只以此线索解读“甄英菊”。
元宵节这天,甄家家人霍启带着英菊去看社火花灯。半夜时,霍启去小解,把英菊放在一家人的门槛上。回来之后,就不见了小姐,就此之后,书中没了甄英菊,再度出现的荣国府时,就改叫香菱了。

“霍启”,作者批注是“祸起”,寓意大祸将起。甄家将遭遇什么祸呢?这场祸不仅是甄英菊失踪,更是葫芦庙因炸供失火,把十里街仁清巷烧成一片瓦砾。
前面解读葫芦庙、葫芦僧的文章中,已经讲过,葫芦庙“火起”,隐写的是南明朱由榔被吴三桂以弓弦缢杀,然后纵火焚化的大伏笔,也就是秦可卿说的“烈火烹油”。上文讲到的黛玉葬花故事中的两个日子,就是“记载”的朱由榔在康熙元年(1662年)被缢杀、被火化的日子。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朱由榔遇见吴三桂,就落得个“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悲剧结局。
第七十九回书中,香菱得知夏金桂将嫁给薛蟠,进入大观园,高兴地告诉贾宝玉:“我也巴不得早些过来,又添一个作诗的人了”。这时,作者批道:“看他下作死语,便知其心中略无忌讳疑虑等意,直是浑然天真之人,余为一哭”。

作诗的人即“作死的人”,诗又谐音“尸”,夏金桂爱吃鸡鸭油炸焦骨头,香菱的结局是尸骨无存。但这还不是香菱最“应怜”的事,他将坠入夏金桂家的“桂花局”。
吴三桂以报君父之仇引清兵入关,作者在第一回书中就戳穿了他的谎言:“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意思是,崇祯自缢后,吴三桂若能起兵讨贼,大明就不至于灭亡,也就没有吴三桂这段“鬼话”了。因此,《石头记》大结局时,就虚构了一个“姽婳将军”——假投降巧计成鬼话。
吴三桂挑起藩镇之乱,当时一定蒙骗了很多人,檄文到处,别说从者如云,也是大有追随者。但是,吴三桂并没有复明,而是做了大周皇帝。
吴三桂在衡州称帝,衡州正是死于他手的永历皇帝做桂王时的藩地,也就是南明“楚魁”。“桂花局”如此荒诞无稽,也就难怪作者在开篇故事中就写了一个大荒山、无稽崖了。
甄英菊就是入的“姽婳局”,但他浑然不知,自作其死。因此,作者哀叹大明“真应怜”。早在香菱学诗的故事中,石涛(黛玉)就提醒他不要学陆放翁的诗。其中的寓意就是不要指望吴三桂能够兴明讨虏。因为,陆游《示儿》中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

本文线索式地揭秘了甄英菊、甄英莲、香菱的故事,而其三岁遇癞头和尚,又被拐子拐去,等等情节又隐伏了什么样的真相,癞头和尚和拐子又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