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73年入伍,当6年兵全部吃细粮,肉吃不完卖掉,工作也有点特殊

寇子淳晨想 2025-03-17 15:38:10

文‖原创,图来自网络。

1973年12月29日,我入伍,从家乡出发,踏上了去新疆的路。

记得那时我才20岁,家里穷,吃不饱饭。我们家乡的条件很差,基本上每天吃的都是高粱米,偶尔能有些稀薄的肉汤,都是过年过节才能见到的奢侈品。

我一心想着能在部队吃饱,心里只想着一件事:参军,就是为了吃饱饭。

我的同乡们也都跟着一块走,我们坐上了军列,铁路上走了12天,那种车厢里的闷热和挤压,跟我在家里吃不饱的日子相比,已经不算什么了。

但就是那种从未有过的“安定感”,让我有了一丝从未有过的舒心。

那时候,我和大多数战友一样,抱着一种最简单的心态:在部队,吃饱了,就算是最大的收获。到了乌鲁木齐,才开始意识到,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站在新兵营的门口,看着那些穿着军装的战士,我突然觉得,自己或许终于能有点像样的生活了。

到达新疆那天,我记得特别清楚。我们一到目的地,冰冷的风扑面而来,空气里都带着刺骨的寒意。班长领着我们走进了新兵营。

外面的寒风呼啸,我们就像是刚从温暖的家里出来,突然被推进了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那种感觉,简直可以用“震撼”来形容。

刚放下行李,我们就被领到饭堂。走进饭堂的那一刻,香气扑鼻,油烟味混合着菜香、米香,真是让人闻了就能感觉到温暖。

大家都有点不好意思,可是又忍不住,吃饭的速度快得像是饿了几天一样。我还记得,我那顿饭一口气吃了四大碗面条,心里真的有种“终于能吃饱了”的满足感。

那一刻,我明白了,参军不只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吃饱饭,这才是我最直接的需求。

那时,咱们一群年轻人完全是从农村来的,能吃上一顿热乎的饭,就是最幸福的事。

面条上那一大块的肉丝,我真是吃得停不下来。后来才知道,这一餐是部队的“标准款”,每餐有肉、菜、主食,每样都不缺,哪怕是冬天,厨房里竟然还能有新鲜的蔬菜,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除了吃得好,接下来我才慢慢意识到,这里的训练生活和家里完全不一样。每天清晨,班长会按时把我们叫起,开始训练。

外面零下二十多度,我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手套和围巾都捂得紧紧的。刚开始,我没觉得自己有多么能吃苦,直到我看到大家都能咬牙坚持,我才明白,军人的生活远比我想象中的要艰苦得多。

每次训练间隙,我们都会去跑一圈,或者跺脚取暖,虽然冻得脸都僵硬,但每个人都咬着牙坚持下来。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班长。他看似冷峻,总是要求我们做到最好,但我能感觉到,他其实特别在乎我们这些新兵。

尤其是训练完后,他总会提醒我们多加衣服,照顾好自己。虽然我们彼此还不太熟,但在这种极限条件下,大家的关系慢慢有了些微妙的变化,开始变得亲近了。

就这样,在那个寒冷的新疆冬天,我第一次真正体验到“吃得饱,活得好”的滋味。

这份满足,像是一种久违的幸福,让我在最初的日子里,忘记了那些离家的不舍和孤独。对于我们这些从小生活在贫困中的孩子来说,这样的生活真的已经很奢侈了。

在部队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我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虽然还会想家,还是会怀念那些简单的日子,但在这里,我发现自己开始慢慢变得坚强,也更能承担责任了。

每天清晨,班长会按时叫我们起床,大家穿好制服,准备好一切,就开始了繁重的训练。最初,那些训练对我来说简直是折磨,我一个从农村来的小伙子,哪有过这种经历?

可很快,我就意识到,想要在这里站稳脚跟,就必须努力,不能退缩。

记得有一次,我们进行体能测试,跑了好几公里,那时候风大,冷得像刀割一样。我几乎快跑不动了,腿也开始麻木,心跳也加速得厉害。

我一度想停下来,可是我看到旁边的战友们一个个都在坚持,我不敢停下,怕自己掉队。

结果,我咬牙坚持到最后,当我跨过终点线的时候,身体几乎没有力气了,但内心却异常清醒。那一刻,我意识到,原来自己还能这么拼命,原来我也有这么强的毅力。

这场训练过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刚踏进部队,什么都不会的新兵了,我开始变得更加自信,逐渐适应了这里的节奏。尤其是工作方面,我也开始慢慢上手。

那时候,我们大多数时间是在生产车间里忙碌。原以为当兵就是天天打枪,训练和站岗,没想到我却成了生产线上的一员,每天忙着配料、搅拌,和其他战友们一起把原料处理好,做出味精。

这种工作既繁琐又琐碎,但慢慢地,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关于生产过程的细节,让我对这项工作产生了兴趣。

我们的小组负责配料和搅拌,每天都要按照配方精确地将不同的原料混合,确保每一批次的质量。

我记得有一次,班长要求我们要特别小心,因为这批原料是用来向外部供应的,出错可不是小事。于是我们格外谨慎,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做着自己的事。

那些忙碌的日子虽然单调,却也让我有了一种成就感。每当看到成品出来,我都能感到自己所做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值得的。

有时候,工作间隙,大家会在一起聊家常,谈谈家乡的事。虽然语言各异,来自不同地方的我们在一起时,总能找到共鸣。

你不经意间说出家乡的菜肴,或者一个笑话,马上就能引来大家的欢笑。这种时候,虽然身处异地,大家的心却因为这些小小的互动而紧密了起来。

每当那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乡的父母,他们给我发过来的一封封信,写着“你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别累坏了。”

我每次看信时,都能感觉到妈妈那份朴实的关心。

而每当寄出自己从部队存下来的津贴时,我心里都会充满成就感。那份钱不多,但却足够让我能回馈家里的亲人。

这种感觉说不出来的满足,仿佛我终于能在家里承担起一些责任。

记得第一次寄钱回家时,妈妈给我回了信,说她好高兴,她从来没收到过我寄的钱,我也终于能为家里出点力了。

而说到伙食,虽然吃得好,但有时也有些小困扰。我们的炊事班长,似乎特别爱做甜口味的饭菜,尤其是那种“糊糊”。

刚开始我觉得有些奇怪,因为那种做法特别简单,弄成一个面糊后就加水煮沸,再加入鸡蛋液,味道偏甜。

不过,慢慢地,我也适应了这种口味。尤其是在冬天,吃上一碗热乎乎的糊糊,能把全身都暖起来,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尽管有些小瑕疵,但总体来说,部队的生活远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吃得饱,穿得暖,甚至还学到了很多工作技能。

我渐渐从一个只想着吃饱饭的普通小伙,变成了一个有目标、有责任感的年轻人。

我开始慢慢地融入这里的集体,虽然艰苦,但我感觉自己正在变得更强大,面对一切挑战,我已经不再畏惧。

那一年冬天,部队迎来了一次突如其来的大任务。那天,班长一大早就把我们叫到一起,神情严肃地告诉我们,这次不仅是一次普通的训练,而是一场考验我们的极限任务。

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项危险的训练,要求我们突破自我,不仅要进行体能挑战,还要在严寒的天气中完成一些高难度的野外生存训练。

当时我心里没底,毕竟之前的训练虽然辛苦,但没有像这次任务这样压力大。这不仅是考验体力,还是对我们心理素质的全面挑战。

那天,气温降到了零下三十度,呼吸间的水蒸气瞬间凝结成霜,风刮得人脸生疼。

我们穿着厚重的冬装,在这样的天气下进行跑步、爬山、搭建营地等任务,每一个环节都让人觉得像是要将自己的极限逼到极点。

我记得我刚开始跑的时候,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呼吸也变得急促,每跑一步,脚下都像是踩在冰上,滑得让我几乎摔倒。

那时我几乎快放弃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下,但当我看到前面那几个身影还在坚持,心里突然有了一股力量,自己也不敢停下了。

班长在前面喊着“加油,大家别掉队!”,他那句话一下子就给了我动力,我知道,不能让班长失望,更不能让自己失望。

接下来的爬山任务更是让人吃不消。山路崎岖不平,冰雪覆盖的地面让我们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到了山顶时,我的双腿已经麻木了,呼吸也急促得不像话。

可是,班长却一直站在那里,等我们每一个人都到达。他没有抱怨一声,只是拍拍我们每个人的肩膀,鼓励我们继续前进。

这一场极限训练,不仅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坚持就是胜利”,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在极端环境下调整自己的心态。

通过这场任务,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当你觉得自己撑不住的时候,最关键的一刻,往往就是你要突破自己,继续往前走的那一刻。

那场训练结束后,我真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极限”。每个人虽然都累得筋疲力尽,但眼神中却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坚定。

班长的那句话“你们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一直回响在我耳边。那一刻,我终于相信了自己,觉得无论未来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自己坚持,就能克服。

那场训练,不仅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军人的责任,更让我意识到自己身上蕴藏的潜力。

回头想想,那段艰苦的训练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体力,也让我变得更加坚定和成熟。这些经历,最终都成了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退伍的那一天,我站在部队的大门口,回头望了一眼这个陪伴我六年的地方。

那时的我,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只想着吃饱饭、逃避贫困的小伙子了。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忍耐,如何和不同的人相处。

部队不仅给了我吃饱饭的机会,更教会了我责任与担当。

回到家乡,我带着从部队学到的一切,帮助家里开了味精厂。虽然工厂才刚起步,但我凭借部队里那份严谨的工作态度,迅速地融入了生产线,逐渐成为厂里的一名骨干工人。

那时候,看到家里人因为我的付出而露出笑容,心里无比的满足。我知道,自己的努力终于开始回报给了他们。

如今,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上,我明白,无论身处何地,生活的艰难与挑战,都无法阻挡我前进的脚步。

部队的那段岁月,虽然辛苦,却成为我最宝贵的财富。它教会了我如何做人,也让我懂得,只有不放弃,才能收获最真实的幸福。

0 阅读:405
寇子淳晨想

寇子淳晨想

寇子淳晨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