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六日午时,一个男子正在押往刑场,头发凌乱,途中百姓不时用瓦砾、泥块投掷到他身上。
到达刑场,面对死亡时,他面不改色,始终刚强的昂着头,直到被侩子手砍下脑袋,此人就是咸丰生前看重的大臣肃顺。
而在此前,肃顺一党的另外两个关键人物载垣、端华,在接到自尽圣旨后,也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至此,一场政变就此终结,历时六天却震惊中外,慈禧成最大赢家,这场政变就是辛酉政变。
那么慈禧为何能在短短六天内就能成功发动一场政变呢 ?
其一,强大的外援
咸丰临终前遗命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以辅佐六岁的载淳。
肃顺与慈禧的权力欲都极其强烈,一个权倾朝野,一个心机深重,一个是小皇帝的辅臣,一个是小皇帝的生母,两人各有资本。
于是,一场以慈禧为代的后党与以肃顺为代表的权贵之间的权力之争,一触即发。
慈禧深知凭一己之力难以抗衡肃顺,于是,她联合了远在京师主持大局的恭亲王奕䜣。
奕䜣在咸丰执政期间一直不得志,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咸丰逃往热河,北京的事务就全权交给了奕䜣,也就是说,咸丰走后,北京就成了奕䜣的地盘。
奕䜣时刻在关注着热河的动向,随时在寻找着机会,为了共同的政治利益,慈禧与奕䜣很快达成共识,合力铲除肃顺等八大臣。
可以说,如果慈禧没有奕䜣,辛酉政变是很难发动的,奕䜣的加入,几乎决定了政变的成功与否。
其二,促成回京
奕䜣与慈禧在热河一番密谋后,归京就迅速笼络了掌握兵权驻扎在京、津一带的兵部侍郎胜保,提前做好了政变的所有工作,为慈禧赢得了时间。
慈禧知道,热河是肃顺的地盘,只有回到北京,她们才有机会铲除肃顺。于是,慈安与慈禧提出要为咸丰办丧事和举行新皇帝登基大礼为由,希望尽快回京。
这个理由无可辩驳,肃顺等人也只好同意。
其三,抢占先机
慈禧深知,肃顺诡计多端,很难对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肃顺与载垣、端华分开,让他们之间不能相互联系,不能及时通气。
于是,慈禧把回京队伍分成两队,一队由肃顺负责护送咸丰的梓宫从大路走;另一路由载垣、端华护送两宫太后和皇上走小路急速归京。
这种分道而行的精心安排,不但把肃顺远远甩开,而且还把小皇帝这张王牌握在了手中,更为重要的是,为政变提前赢得了四天的宝贵时间,真是一箭三雕。
其四,博同情
慈禧一回到北京,就向前来迎接的文武百官倾诉了在热河的辛酸遭遇,痛斥了肃顺等人的无法无天和欺君罔上,说到伤心处,还不时地一把鼻涕一把泪。
慈禧的夸张演绎和陈述,博得了众人的极大同情,使在场的文武无不感到肃顺等人的大逆不道,一时间,肃顺成为众矢之的。
比如,当时的大学士周祖培就说:“何不重治其罪?”,并就如何拿下肃顺给出了方案,说皇太后可降旨,先令解任,再予拿问。
可见,当时打击肃顺等八大臣,已是人心所向。
其五,抓捕行动
慈禧和慈安在归京的第二天,就迅速发动了政变。
九月三十,以皇帝的名义发布上谕,宣布解除肃顺等人官职。十月二日,抓捕了载垣、端华,避免了他们为肃顺通风报信的可能。
十月二日夜,肃顺在归京路上被抓。十月六日,肃顺、载垣和端华被处死。
六天时间三位主要人物被铲除,其他五位大臣也被革职的革职,充军的充军,咸丰留下的赞襄大臣全军覆没。
为什么八大臣如此脆弱,不堪一击?说起来与他们自身的实力也有很大关系。
其六,脆弱的八大臣
先看第一位怡亲王载垣,三朝老臣,道光死后,他是顾命大臣,咸丰死后,他还是顾命大臣,是名义上的八大臣之首。
郑亲王端华,也是三朝元老,两届顾命大臣。
景寿,满洲镶黄旗人,是咸丰的姐姐寿恩固伦公主的额驸,既是满洲勋贵,又是外戚。
肃顺,是端华的弟弟,虽是个三等辅国将军,但权力可不小。咸丰一朝,肃顺累任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掌握大清的财政军三大权,实力不可小觑,因此,他才是实质意义上的八大臣之首。
穆荫,出身一般,通过科举上位,能力出众,深得咸丰器重,是当时资格最老的军机大臣。
匡源是汉臣,时任礼部侍郎、军机大臣,也是科举出身,节操有,但不多。英法联军攻来时,初始他叫嚣着要坚守北京,然而在见识了英法联军的洋枪洋炮后,他就吵着要咸丰带他一起走。
杜翰也是汉臣,父亲是咸丰的老师杜受田,由于这种特殊关系,他也深受咸丰信任,官路自然也亨通,时任工部侍郎、军机大臣。
最后是焦佑瀛,汉臣,时任太仆寺卿、军机大臣。
从上述八位大臣,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
其一:咸丰任命的八大臣,虽然有宗室,但没有近支宗室。
其二:八大臣中,没有内阁大学士。
其三:作为满洲贵族和外戚代表的景寿,并不是可靠之人。
其四:代表朝臣利益的三个军机大臣,资历不足。
其五:八个顾命大臣,全部是文官。
其六:八大臣全部在承德,而朝廷班子却在北京。
也就是说,八大臣的资历和影响力,并达不到控制朝堂的地步,与慈禧、慈安和小皇帝相比,并不占绝对优势,也不善于谋划,由此也就造就了他们的悲剧。
王搏壮
咸丰帝的小圈子不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