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中旬,蒋介石得知锦州失陷、塔山之战失利后震惊不已,难以置信十多万大军竟未能攻下仅有四万守军且无险可守的塔山村。看完电报,他不禁落泪叹息:“难道是天要亡我党国?”此后,许多国民党高级将领认为,国民党的最终溃败始于塔山之战。
1948年,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兵力超50万,装备可与国民党抗衡。毛泽东洞察局势,认为东北已到决战关键。此时,东野控制东北大部分地区,国军仅占锦州、长春等少数城市,但仍有四五十万野战兵力。毛泽东电令林彪迅速消灭东北国民党主力,奠定全国胜利基础。锦州战略意义重大,拿下后可切断关内外联系,全歼东北国军指日可待。10月,东野主力攻打锦州,蒋介石派十万精锐增援,而塔山成为援军必经之路。
林彪深知塔山村的战略意义,下令四纵和十一纵防守塔山,一纵为预备队。由于地形限制,四纵承担了主要防御任务。10月,蒋介石亲临塔山前线,一位国民党中将自信满满称共军仅一个纵队、四万人,无法抵挡国军11个师、十几万大军。蒋介石回应道:“塔山关乎锦州战局,期待捷报。”10月10日,塔山阻击战爆发。令蒋介石震惊的是,尽管国军兵力是共军近三倍,并有海空支援,却被共军坚守六天六夜。
塔山阻击战是解放战争中最惨烈的三大阻击战之一,四纵以三千多名战士的牺牲换取了胜利。1948年10月10日,国民党军队在海空支援下,成建制发动进攻,甚至动用督战队逼迫士兵冲锋。首日,塔山村多处阵地失守,但四纵迅速组织反击收复。次日,国民党出动精锐“赵子龙师”,其团长、营长带头冲锋,极为凶悍。据四纵战史记载,与该师交战时,曾出现一地三层尸体的惨烈场景,仅一天,“赵子龙师”每个团就减员至一个营,战后几乎全军覆没。
塔山之战激烈时,程子华多次报告伤亡,林彪回电要求守住阵地,不报伤亡。军委副主席张万年曾参与此战,回忆称极惨烈,一个连上去常只剩不到十人,四纵无一完整连队。其中,“塔山英雄团”34团仅剩21人,35团仅余百余人。有人质疑,既然塔山之战如此惨烈,为何东野主力一纵未增援?一纵有四五万人,战斗力居全军前三,若其参战,战况或不会如此惨烈。
塔山之战虽激烈,但四纵始终维持强大战力,未向一纵求援。一纵不仅是塔山的预备队,也是锦州战役的预备队,需兼顾两地战事。回顾此战,国军失败实属必然。四纵抱定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在阵地上立起“与阵地共存亡”的木牌。战斗中,战士们奋不顾身,与敌同归于尽者不计其数。如34团一战士手臂炸断后,非但不下火线,反而用断臂砸向敌人,最终怀抱炸药包冲向敌群。
国民党人数虽众,但派系林立、互不信服,指挥混乱。塔山之战中,三军将领各自为政,缺乏协作。海军炮击后擅自撤离,空军误炸己方部队。我军高度重视塔山,而蒋介石重视不足,仅回后方待捷报。林彪则亲派4纵副司令胡奇才至前线指挥,结果胡奇才表现优异。
林彪提出正确防御指示:不运动防御,要死守、梯次防御。其重视使军心大振。1987年,原四纵司令员、开国中将吴克华病逝,按其遗愿,中央批准将其安葬于塔山烈士陵园,与三千余名烈士为伴。2003年,曾任四纵“塔山英雄团”政委的开国少将江民风,在儿子搀扶下到塔山烈士陵园凭吊时落泪,并嘱咐死后葬于此地。
同年11月,老将军去世。2005年,江民风同志的骨灰安葬于塔山烈士陵园。包括吴克华、江民风在内,战后有9位将军长眠于此,对他们而言,与牺牲的战友们相伴是无上荣光。因塔山之战,四纵这支英雄部队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