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的人,阴暗的心-论宦官的发展史

冉小姐的文学 2024-03-31 08:22:37

宦官,指的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皇宫中的内侍,也叫做寺人、阉人,明朝以后称太监。这些内侍由被阉割过的男人进宫担任,其职责主要是操持朝廷的后勤事务,一般不允许他们参与国家政务,当然也有例外。

在中国,宦官由来已久。其最初的来源是受过宫刑的犯人。据考证,商朝的甲骨文就有“凸刀”一字,其义与阉字相通,可见当时已有将人阉割的做法。但并没有将这些阉人作为宫廷内侍的记录。但西周时已有使用阉人的确切记载,《周礼》中就有“宫者使守内,以其人道绝也”的说法,意思就是让那些受过宫刑的人看守内廷,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性能力。当时的阉人数量很少而且地位低下,大多负责后勤杂役以及传令等琐碎的工作,充作家奴。后来随着中央专制集权的扩大和发展,到了战国以及秦王朝的时候,被处以宫刑的人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使用阉人的机构也随之增加。这些人逐渐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扮演着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有时甚至卷入政治漩涡之中,兴风作浪。

汉朝建立以后,因袭了秦朝的宫廷制度,把侍候皇帝及皇族的人统一叫做“宦者”或“宦官”。之所以称这些人为宦官,据说是因为在占星术中天帝星旁边有一个叫做“宦者”的星座。但这里的宦官还与现代我们所说的宦官有一定的差异,因为那时不是所有的宦官都经过阉割。到了东汉时,才规定宦官必须全部经过阉割。东汉的宦祸极其严重,一度出现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的黑暗政治局面,大规模的宦官当政首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

隋朝以后,宫刑不再作为正式的刑罚。但众所周知,宦官有机会大规模收受贿赂甚至干预朝政,于是许多人自愿被阉割进宫作宦官。盛极一时的唐朝,在其末年又一次出现大规模的宦官当政。当时的宦官竟然敢于弑杀皇帝和王妃,诛戮大臣更不在话下。两宋时期也出了一批有名的宦官。他们有的充当了镇压人民起义的刽子手(如王继恩),有的谣言惑众(如周怀政),还有的瞒上欺下、残害民众(如李宪)。

明朝的时候,宫廷内部设立了十二监二十四衙门,为首的被称为掌印太监,这些职位都是由一些宦官出任。“太监”一词又是怎么来的呢?它最早出现于契丹语,本来指的是一种政府高级职位,并不一定由宦官担任。明朝将其引进时,把它变成了高级宦官的称谓,后来逐渐成为对宦官的统称。宦官制度在明代时发展到了顶峰。从数量上看,明末宦官的人数达到数万之多;从分布上看,他们遍及政府的各个部门;从职能上看,以太监充任的特务遍布全国各地,严格监视人们的言行。

0 阅读:1
冉小姐的文学

冉小姐的文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