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俄罗斯现在的困境,直佩服周总理的两句话,希望普京之后能搞懂

沉默会不会比较好 2023-09-12 17:05:56

俄乌战火燃烧一年有余,强大的俄军却陷入胶着一年前,普京下令特别军事行动,全力打击乌克兰,意图迅速占领乌东地区。

一开始俄军实力强大,令西方闻风丧胆。但谁知一年过去,局势胶着,强大的战斗民族却深陷泥潭。

这让我们不禁想起,几十年前,中国也曾处于封锁的困境中。当年,咱们又是如何破局踏上发展道路?

周总理当初的话语,又为何会对多年后的俄乌战争一针见血?

战争的泥潭

战前,普京大肆宣传要“去纳粹化”乌克兰,声称要保护顿巴斯的俄语居民。事实上聪明人都知道这其实这只是一个借口,其真正目的就是防止乌克兰加入北约,维护俄罗斯的战略纵深。因为一旦乌克兰加入北约,整个国家将直接面临来自北约的军事威胁。

但普大帝很显然高估了俄军的实力,也低估的乌克兰背后的那双大手。他认为能迅速拿下基辅,结果不仅未能如愿,还陷入混战的泥潭。

事实上,造成这一局面的发生,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国家内部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点也正是俄军装备老旧落后。

要知道,乌军甚至在战场上发现了一款来自沙皇时期的PM M1910重机枪。其它的坦克更是上个世纪的产物,很多都在开进乌克兰的路上就坏掉了,这充分显示了俄罗斯在军事装备现代化方面进展缓慢。

而多名指挥官仅因为使用无线电就被乌军导弹打死的悲剧,也暴露出俄军在电子对抗技术上完全落后于乌军。俄军也没有有效的无人机对抗系统,只能被动地面对乌军的无人机侦察。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后勤供应不足剧烈拖累了俄军。前线常年弹药不足,油料供给缺乏保障。这导致俄军行动受到很大限制,进攻乏力。

如此种种,不禁让人想起周总理当年指出的两句名言:第一,世界上没有不要朋友的国家,第二,具有同样政治制度的国家之间还要相互尊重。

事实上,这两句智慧的话语直指外交的本质要义。当年我国面临西方制裁封锁,也是靠与第三世界站在一起,走出困境。而多年周总理的话语,似乎也印证了俄罗斯现在的困境。

如果能俄罗斯放下恩怨,与周边国家友好相处,重新修复与欧美的关系,摆脱单边依赖中国的局面,也许能为本国走出困境创造条件。

毕竟,长期与全世界为敌不可取。普大帝若能吸取教训,调整对外政策,或许能扭转俄罗斯的困境。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俄罗斯的命运,也关系到整个世界的和平。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我们能突破孤立无援的境界,开创新的局面一样。

智慧外交的力量

1955年4月,新中国总理周总理率领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首脑会议。面对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周总理以超凡的智慧和韧性,为新中国的外交打开局面,展现出杰出的外交手腕。

要知道,当时的新中国还刚刚成立不久,正处于社会转型和产业恢复的关键时期,百废待兴的内忧与外患频生的外忧交织在一起,国内国际形势都极为复杂。

但敌人也正是因此盯上了我们,想试图从我国身上狠狠的咬下一块血肉来。自诩世界霸主的老美就借万隆会议之机,在国际舆论上不断煽动“中国威胁论”,意图孤立我国。

此时的周总理也清醒认识到国际外交就像打仗,不能有丝毫懈怠。为此他提出以“求同存异”为主要方针,在会上阐述中国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决反对大国主义,表达与亚非国家合作的诚意。

面对西方国家的非议,周总理并不退缩。他洞察各国的根本利益所在,明确表示中国代表团的目的是促进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他的智慧和魄力让各国对中国刮目相看,破除了孤立中国的图谋。这种智慧和气度让在场的各国代表无话可说,也让中国获得了主动权。

周总理还主动表示,要帮助那些权利小的国家发声,彰显大国风范。

他注意到一些小国因实力弱小而无法充分表达诉求,主动帮助他们发表言论,表示中国将一视同仁对待所有国家。这进一步打消了各国对咱们的疑虑。

在他努力促成下,万隆会议顺利召开并取得积极成果,中国获得广泛支持,成功打破外交封锁。与会的29个亚非国家签订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和《亚非经济文化合作的共同立场宣言》,明确支持民族独立运动,反对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为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奠定基础。

这次成功展现出周总理卓越的外交手腕与智慧,并为中国日后数十年的灵活外交奠定基调。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周总理的智慧功不可没。这种坚持原则、善于变通的智慧外交,对当前俄罗斯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俄罗斯如今面临西方制裁,处境与当年中国类似。普京若能学习周总理的智慧与定力,替代单纯强硬的对抗,灵活应对各国诉求,或可减轻俄罗斯的困境。

关键是要理解不同国家的利益关系,而非简单对峙,还要在坚持原则时,用智慧化解矛盾,这需要胸怀与魄力。历史经验表明,智慧至关重要。周总理的成功之处,值得学习借鉴。

结语

普京面临的困境令人同情,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和平才是唯一出路。俄乌之间的问题不会通过继续武力解决,这只会带来更多苦难。身为第三方的咱们,需要更多理解和宽容,而不是谴责。和平来之不易,需要所有的参与方付出努力,但我们也相信智慧终将战胜愚昧,光明终将驱散黑暗。

0 阅读:58
沉默会不会比较好

沉默会不会比较好

喜欢关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