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千千结

翠巧谈文化 2024-12-16 04:58:40

一一追忆我的初中岁月

继<<一份民师调查报告>>之后,受到不少网友的青睐,我深有感触,继续在民师的话题深耕细作,追述背后的真情,化解今日的纷争,绝没有心怀不轨,挑起事端,希望我的初心能够得众人的理解和支持,心有千千结,复杂的心情,欲辩已忘言。

从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五年,这是我的中学阶段,当时我告别了村办中小学,来到十里外的重点初中读书,那时的乡中只不过是原高中的一分支机构,是以高中为主体,初中只有一年级两个教学班,其中最大的不同,是师资力量的强大,当当时是前所未有的。既有师范毕业初中教师,也有教学经验丰富的高中教师,虽说是公办教师为主体,但也有民师教师的影子。那时包括高中也有少数民办老师,那时叫代立公办,或乡聘教师,根据身份不同,民办教师的称谓也不尽相同,享受的待遇也不一样。这其间初中二年级是我刻骨铭心的记忆,当时一心不想舍近求学,又回到村里的中小学,那时一波三折的经历,也给我对当师的老民师有了深刻的了解,相形见绌,真是一言难尽,当时的情况真令人感澈涕零,乡村校长登门拜访,后又有乡中校长抛出的橄榄枝,我有了失而复得的机会,再次回到乡中求学。实现了自身的转变,也有幸感受了师资力量的差异,客观上给我充分了解老民师的机会。之前的小插曲也该转入正题了。

那时民办教师,其成份也是极其复杂的,乡中有三十岁左右的年轻民师,像高作栋老师,杜朝军老师,昙花一现的存在,至今仍深表遗憾,这些民师的教学质量过硬,就是因为计划生育问题被迫离校的。

像杨玉仓老师,黄化南老师等中年民师都是高中下放的民师,教学也是杠杠的,学生有口皆碑,可就是屡试不第,那时他们一边教学,一边像小学生一样备考,国家对这类民师的确是关爱有加,一年又一年招教,结果却不尽人意,但教学却有成绩斐然。其中的原因,随后再做分析。

还有一些真正的老民师,像张守仁老师,雷振亚老师,他们年事已高,仍然战斗在教学笫一线,显然是没有前途,也是老骥伏枥,任劳任怨,特别是张老师教地理,至今仍印象深刻,花白的头发,弯弯的身材,地理知识简直是遍地开花,口吐莲花的语言,学生们更是如醉如痴,风土人情,人文地理,地方特产,夸张滑稽的表演,简直把地理讲活了。据说当年也是某大学的高材生,可是命运多舛,到老仍是普通民师身份。他的大女儿张淑娥与父一样战斗在教学笫一线,教英语也是响当当的。同样也是普通民师,张老师的小女儿又是我的同班同学。

足见教学效果与个人成绩还是有差异的,陈景润当中学数学教师,曾经被学生轰下台,是华罗庚慧眼识才,促成他数学家的美誉。这些事实充分说明教与学不是完全对等的关系。分析他们的经历,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有些民师都是有一技之长,在自己的学科深耕细耘,必然造成某些学科的荒废,而考试是综合实力的考察,这也是当时的大环境造成的,教数学的老师,语文大多不尽人意,反之亦然,对当情况要客观公正地评判,不能因为不能通过就认为其不合格,甚至是误人子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能一概而论。

有些民师也只是高中文凭,可是教学成绩可以与公办教师媲美,像程建彩走师,就能够独挡一面,成为教学的精英。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朴实无华,深藏不露,师恩难忘,他们的根却深深扎压于学生的心里。良剑期其利,不期之莫邪;良马期乎千里,不期其骥骠。

不要带着偏见看人,成王败寇的思维也该改变。高手在民间,也是不争的事实。卞和为献和氏壁,削去了双手和双脚,后来在历山脚下失声痛哭,问他为什么痴情于此呢?卞和说我不是为失去手脚而哭的,是人们不识玉而痛苦。孔圣人是公认的教育家,他也曾流离颠沛,辗转数地,特别是到陈国时,处境艰难,如丧家之犬。心之所系,矢志不移,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难忘的求学经历,师恩永不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苦口婆心,别无他求,得到大众的理解,也是我们人生之大幸!心有千千结,但愿理解万岁!

0 阅读:0
翠巧谈文化

翠巧谈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