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为何被许多后世史家盛赞?

小兰聊历史 2024-12-28 10:27:51

公元263年,成都天空阴云密布。蜀汉皇宫内,刘禅坐在御座上,面色凝重。帝国大势已去,魏军压境。他知道,一个关乎蜀汉存亡的重大抉择即将做出。这位被后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君主,究竟会如何面对这场生死考验?

三国鼎立,蜀汉江河日下

刘禅出生于动荡年代。他的父亲刘备白手起家,历经艰辛才建立了蜀汉政权。可惜好景不长,刘备早逝,年幼的刘禅被推上皇位。大臣诸葛亮呕心沥血辅政,但终究难挽颓势。蜀汉实力有限,北有强敌魏国虎视眈眈,内有朝臣明争暗斗。刘禅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下继承了这份烫手山芋。

【事情起因】内忧外患,刘禅左右为难

刘禅继位后,蜀汉形势每况愈下。朝中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争吵不休。主战派认为应该继续北伐,以图中原;主和派则主张休养生息,保存实力。刘禅夹在中间,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他既不想辜负父亲的遗愿,又担心再战会把国家拖垮。每次朝会,他都是一头雾水,不知该如何决断。大臣们见状,私下里纷纷摇头叹息:"这个皇帝,扶不起的阿斗啊!"

魏军来袭,蜀汉岌岌可危

正当刘禅举棋不定之际,魏国决定一举灭蜀。魏将邓艾、钟会率大军长驱直入,兵临城下。蜀汉朝野顿时大乱。有人主张死守,有人建议投降,还有人提议逃往南中。刘禅头大如斗,整日茶饭不思。他深知,无论做出什么选择,都将被后世评判。是像楚霸王那样慷慨赴死?还是效仿商纣王负隅顽抗?抑或干脆学汉献帝乖乖投降?刘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刘禅的抉择:投降还是死战?

成都城内,人心惶惶。魏军的战鼓声越来越近,仿佛死神的脚步。刘禅召集大臣商议对策,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主战派慷慨激昂:"陛下,我们还有精兵强将,何不一战?"主和派则苦口婆心:"形势已不可为,不如投降保全百姓。"刘禅左右为难,额头直冒冷汗。

就在这时,一位老臣站了出来。他颤颤巍巍地说:"陛下,老臣有个不情之请。"刘禅忙道:"何事?但说无妨。"老臣道:"请陛下允许老臣自尽,以全忠节。"此言一出,满堂哗然。刘禅愣住了,随即泪如雨下。

他终于做出了决定。刘禅擦干眼泪,站起身来:"诸位爱卿,朕意已决。为了黎民百姓,朕决定投降。"话音刚落,有人跪地痛哭,有人愤然离去,更有人当场晕厥。刘禅强忍悲痛,继续说道:"诸位随朕多年,朕深感歉疚。但朕已无力回天,不愿再见生灵涂炭。诸位若愿殉国,朕绝不阻拦;若想活命,朕也不会怪罪。"

就这样,刘禅选择了投降。他派人向魏军递交降书,自己则收拾行装,准备北上。临行前,他最后看了一眼这座他生于斯长于斯的皇宫。往事如潮水般涌来:父亲的期望、诸葛亮的辅佐、大臣们的争吵、百姓的哀叹......刘禅忽然觉得,自己这一生,似乎从未真正掌控过什么。

刘禅投降后,魏国安排他做了个闲散官,倒也平安度日。后人对他评价不一,有人骂他无能,有人说他明智。其实仔细想想,刘禅也挺难的。他爹是开国皇帝,给他留下这么大摊子,搞不好还得背上千古骂名。换你是刘禅,你能干得好吗?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