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这个消费升级和健康理念双管齐下的时代,中国烘焙行业那叫一个风生水起,一路高歌猛进。可谁能想到,在这繁荣景象背后,众多烘焙店主们正经历着“冰火两重天”的酸爽。
艾媒咨询的数据明明白白摆在那儿,2023年中国烘焙食品零售市场规模都飙到5614.2亿元了,可行业CR5才11.2%。这就意味着,这市场就像个大江湖,门派众多,但真正能称霸一方的没几个。中小型烘焙店呢,夹在成本蹭蹭往上涨、效率卡壳以及消费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三座大山中间,苦苦挣扎求生存。
先说说这成本高得离谱的事儿。烘焙店运营,租金、设备、人工和原材料,哪一样都是吞金兽。就拿一线城市的中型门店来说,一个月租金2万 - 5万元,设备采购20万 - 50万元,员工工资一个月2万 - 4万元。面粉、奶油这些原料价格还不稳定,跟坐过山车似的。现在消费者又都追求“低糖”“天然”这些健康标签,门店没办法,只能升级原料,成本那是直线上升。调研显示,90%的烘焙店单次原料采购成本占月支出的30%以上,可毛利率却不到60%,这日子过得也太憋屈了。
再看看效率瓶颈,传统生产模式就像个老牛拉破车,根本跟不上趟。现制烘焙全靠人工,从做面团到成品出炉,得好几个小时。消费者都想要“新鲜现烤”的,可门店产能有限啊。就像一家普通烘焙店,每天得做几十种产品,高峰期人力调配不过来,要么出品不稳定,要么就库存积压。而且传统烘焙店72%的销售靠现制产品,可这类产品保质期短,损耗率高达15% - 20%,这钱就像流水一样哗哗地流走了。
还有这渠道和消费习惯的颠覆,商超、便利店和线上平台靠着预包装烘焙产品杀入市场,标准化生产和低价策略,把传统门店打得晕头转向。日本预包装烘焙占比都79%了,中国才28%。不过呢,盒马、山姆这些新零售渠道,用冷冻面团技术快速布局,推出高性价比的“短保”产品。年轻消费者又喜欢便利性,“即买即走”的零售渠道更受他们欢迎,传统门店的流量优势就这么被一点点稀释了。
不过呢,这烘焙行业也不是没有出路,冷冻面团技术就像一道曙光,给行业带来了降本增效的希望。这技术把半成品面团工业化生产出来,通过冷链送到门店,解冻后直接烘烤,传统制作流程从数小时缩短到30分钟内。
从成本上看,那效果杠杠的。人力成本能削减40%以上,门店不用专业面点师,普通员工简单培训就能上手。原料损耗也能控制住,工业化集中采购和生产,面团保质期长达数月,库存周转率提升30%。设备投入也减少了50%,后厨面积压缩,租金压力自然就小了。
效率和品质也能兼顾。-40℃急速冷冻技术,抑制冰晶形成,最大程度保留面团活性。像法棍,解冻后烘烤,延展性和现制产品差异小于5%,出餐效率提升3倍。标准化生产还能保证产品一致性,客户投诉率下降60%。
消费场景也能拓展。预发酵、预整形等多样化冷冻面团类型,让门店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咖啡馆能推出早餐三明治,便利店能上线现烤可颂,突破了传统烘焙店的品类限制。采用冷冻面团技术的门店,SKU平均增加25%,客单价提升18%。
在冷冻面团赛道上,圣芙萝那可是个厉害的革新者。它自主研发的“活性锁鲜”技术,采用-50℃超低温急冻与天然酵种复配工艺,面团解冻后发酵性能提升20%,风味接近手工制作。现在它已经推出7大品类、200余款产品,服务全国超5000家烘焙门店与连锁商超。第三方测评显示,使用圣芙萝冷冻面团的门店,综合成本降低35%,客户复购率增长22%,这成绩简直太亮眼了。
烘焙行业的未来,肯定是那些既能坚守品质,又善于拥抱技术革新的品牌的天下。冷冻面团不是要取代传统工艺,而是要让工业化与个性化相结合,让更多门店在成本和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点。就像日本烘焙市场,冷冻面团渗透率超过50%后,行业就进入了规模化与精品化并行的新阶段。对于中国烘焙店来说,这场效率革命可能就是穿越周期、重获生机的关键。烘焙店主们,你们准备好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