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的国家法定货币,人民币自1955年问世以来,长期以来都是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石。
多年来,人民币一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货币名称,深深扎根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人民币开始踏上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国际化之旅,从一个传统的国内货币逐步转变为重要的国际货币,其国际影响力也日渐提升。
2000年,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中国公司的国际贸易额激增。
为了便于跨境交易结算,人民币开始有限地在香港和东南亚等地区进行跨境流通。
在香港,人民币结算的跨境贸易额从2004年的2%快速上升至2013年的17%。随着中国进出口贸易额的攀升,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的需求不断增加。
在这个过程中,人民币的国际通用称谓“CNY”也应运而生。2013年,人民币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定义为CNY。CNY这一称呼更加适合人民币“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化流通。
随后在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的区域化进程。
一带一路沿线的新亚投行等国际组织,以CNY作为主要结算货币之一,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比重明显提高。到2018年,人民币跨境支付已占全球外汇交易总额的近3%。
人民币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也体现在其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地位上。
2016年,在中国政府推动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将人民币纳入SDR国际储备货币篮子。
这标志着人民币正式成为除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外的第五大全球储备货币。
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将CNY加入外汇储备,以分散外汇储备风险,其中俄罗斯更是在欧美对其实施经济制裁后,大规模调整外储结构,增加CNY仓位。
但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受缓慢的汇率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有限等因素影响,人民币的国际流动性和吸引力还有待提高。
近年来中美贸易争端导致的全球经济形势动荡,人民币汇率也出现了一定的波动。此外,新冠疫情也使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尽管国际化道路还存在诸多挑战,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和全球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仍在稳步提高。
未来,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开放资本账户、完善市场机制等,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步伐也必将加快。
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中,其不同的称谓也体现了不同的象征意义。CNY是较为严谨的国际金融标准代码,代表人民币进入国际金融体系参与国际货币竞争。
而人民币或RMB这一本土货币名称,也会继续被广泛使用,代表人民币扎根中国本土经济的特色。
人民币从一个传统的国内货币,逐步向国际货币转型升级,是中国经济实力变革和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的一个缩影。
人民币也将在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而人民币的国际化之路也还任重道远,需要中国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为人民币走向世界继续提供制度自信。
人民币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其国际化之旅不仅会继续推进,也将以积极的姿态和平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增进中外理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如其货币符号一样,将融入世界,而又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