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男子钓获“远古恐龙鱼”,背鳍锐利似剑龙!网友:值好几百!

踏雪寻梅意 2024-12-27 03:55:16

信息来源于@大大恒,Animal Diversity Web,Fishbase。

广东男子钓获“远古恐龙鱼”

12月24日,IP地址为广东的博主@大大恒发布了一则视频,展示了自己钓到的不知名鱼类,配文是“虾肉钓到的,解锁新鱼种,这是什么鱼?”

视频中博主蹲在地上伸手进蓝色的鱼桶中企图将一条绿褐色的鱼给捧出来。但不知道为何,他显得非常小心翼翼,可能是怕被这鱼给伤到,折腾了好久才终于捧到镜头面前展示。

此时我们可以看到这条鱼非常的不凡,第一眼绝对会被它类似剑龙的背鳍给吸引。数了一下,其有12条独立的背鳍,都是靠后略微弧形的三角,十分的具有远古气息。再看它的外观,鱼鳞细密且散发着光泽,身上还有不少不规则的竖条纹黑斑,不觉得有点类似蟒蛇吗?

鱼头十分扁平,鱼嘴很大,口裂一直延续到了比眼睛还远的位置,形似青蛙,而且还有一对触须;胸鳍和腹鳍宽大,边缘不规则,位置恰到好处,就像四足一样,让人怀疑它们在水中是不是会趴在水底行动;尾鳍如芭蕉叶。

整体外形非常古朴,如果将其制成标本放在古生物馆展览,估计也是毫不违和。

关于这鱼的真实身份,有些网友开始瞎猜了,但是基本上就是在玩梗。不过值得肯定的是,网友们瞎猜的时候还是会根据这条鱼的外形特征来编,果然尖锐的背鳍是最让人印象深刻。

这条鱼的身份并没有被隐瞒多久,很快就有网友根据其明显的特征确定它是虎斑恐龙,是一种著名的观赏鱼,其中文学名是恩氏多鳍鱼(Polypterus endlicheri)。它们确实是历史悠久的鱼类,被称为观赏鱼中的活化石。

也因此虎斑恐龙的价值不低,小个体的可能也就几十块,但是像博主钓到的这么大的,根据识货的网友表示,可以值好几百!有个网友说了600多的具体价格。

恩氏多鳍鱼

我们接下来还是用中文学名“恩氏多鳍鱼”来称呼它吧。

恩氏多鳍鱼是17世纪的植物学家斯蒂芬·恩德利彻(Stephan Endlicher)发现的,该鱼的拉丁学名也是以这位植物学家命名的。不过他其实并非是在野外好像这种鱼的,而是在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的鱼类收藏中发现该物种,进而开始研究和发布该物种。

恩氏多鳍鱼的最大记录长度约可达63厘米,最大记录重量约为3.3公斤。 它们的特征非常明确,头部扁平,下颌突出,比上颌大。背部呈绿褐色和黄褐色。头部和鳍上也有黑色斑点。独立的12个三角背鳍是最显著特征。

它们是肉食性鱼类,主食包括各种鱼类,以及蜗牛和甲壳类动物。

恩氏多鳍鱼原产于热带气候地区,包括非洲的尼罗河、乍得盆地、尼日尔河、沃尔特河和班达马河。该物种原产于喀麦隆、尼日利亚、布基纳法索、加纳、乍得、象牙海岸、马里、苏丹、贝宁和中非共和国。

恩氏多鳍鱼是淡水底栖鱼类,它们是夜行性物种,视力很差,依靠其出色的嗅觉来定位食物。该物种及其属的其他物种不止是看起来古老,实际上确实是“活化石”,它们的早期亲戚的化石可以追溯到三叠纪,该时期发生在2亿多年前,当时恐龙都还处于早期发展过程中。

除了外形,它们的一些构造也很原始,比如它们的鱼鳔。恩氏多鳍鱼的鱼鳔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特别大,这是一个辅助呼吸器官,只要保持湿润,恩氏多鳍鱼可以在离开水的情况下存活很长一段时间。另一部分则是常规功能。

恩氏多鳍鱼对研究物种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们幼年的时候有类似两栖动物的外部鳃,随着鱼的成熟,这些鳃会消失。这一点,再加上它们夜间的狩猎模式,清楚地表明了这些物种在鱼类和两栖动物之间存在的联系。

有网友担心这个物种出现在我国野外环境可能会成为的新的入侵物种,他建议可以上报渔政部门。

不得不说这位网友非常的有意识,对待非原生物种就是应该要慎重。不过恩氏多鳍鱼不太需要担心会成为危害巨大的入侵物种,因为它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很专一。首先需要25~29度的水温;还需要硬度(gH): 3~12dGH左右的水质;对酸碱度(pH)也有限制:6.8~7.2。

后面的不用管,就看对水温的要求,人工养的时候是需要持续加热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就算是南方,大部分地区也会有个位数温度的时候。秋冬季的水温是恩氏多鳍鱼无法承受的,因此它们不可能形成规模。

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是外来物种,会造成什么威胁都是未知的,只希望养鱼人能够有始有终,不要随意抛弃。对这些人来说就是一个动作,对被抛弃的鱼和我国水域来说,这可能会造成隐患。

0 阅读:785

评论列表

用户55xxx85

用户55xxx85

1
2024-12-27 18:47

我想说,他能证明自己放生了吗。毕竟是恐龙级动物,地球坐穿也不能回家过年了!

踏雪寻梅意

踏雪寻梅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