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新苏州人都喜欢到山塘街和平江路去寻古探幽,而位于苏州老城区中轴线上的皮市街同样文化底蕴深厚,围绕着皮市街的临近几条小巷更是名人故居多多,历史文化遗迹多多,曾有老话说:住在皮市街,从早吃到晚。
皮市街跟平江路一样也是南北走向,最北端的河道都是相通的,只是平江路历史街区被完整的保护下来,而皮市街历史街区已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但是其散落的历史遗迹依然值得我们探寻。
昨天冒着烈日炎炎,老城和吴文化学者姑苏春一起来到了皮市街的最北端天妃桥(历史上北侧有天妃宫后来变妈祖庙),由北向南重走一千一百米的皮市街,有传唐朝著名诗人皮日休造别墅在这里,名字叫皮墅,苏州吴语误读皮市,这就是皮市街的最早由来,另有一说在宋代这条街专门买卖各种皮货,形成集市故名皮市街。
其实皮市街西北侧有一条巷叫殿基巷,里面的大殿里住过太平天国的王爷,殿基巷附近还住过一位大佬:那就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札,因为道德高尚和见识才能一流,被孔子称为“延陵君子”,他三次让国跟泰伯有得一比,季札对音乐和礼教有特别的见解,可惜遗迹无处寻找。
天妃桥往南二十米东侧,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有一个浴室,是附近除北塔浴室外最热闹的浴室,每天下午客满。西侧是敬文小学,1942年有香港爱国侨胞朱敬文创立,往南走二百米东侧是谢衙前,这一条巷有二所著名的学校,西侧是善耕小学,东侧是原教会学校慧灵女中(今第三中学),谢衙前西侧路口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有一家很小的烟杂店,店内的中年男子永远坐在里面板着脸一动不动冷眼看世界,看了至少十年,不知道究竟是谁欠了他啥东西不还?西侧是装驾桥巷,著名小园林残粒园即在此,苏州著名画家吴待秋父子长期居住在里面。
皮市街过白塔西路有一个街心花园(这里是唯一城管不驱赶农民设摊的地方),里面有一块石碑,是纪念南宋英雄郑虎臣诛杀奸相贾似道而立,这里的东侧传说落葬吴王夫差妹妹的时候飞来了一群仙鹤翩翩起舞。
再往南走一百米东侧是史家巷,晚清著名学者实干家冯桂芬晚年回苏州就住在这里,编过《苏州府志》,主讲过紫阳书院、正谊书院,培养了吴大澂、袁宝璜、叶昌炽、等一批才学之士。
史家巷内有一处三眼古井,名为“坎泉”,花岗石头,呈品字形排列,是当代苏州“古城十大名井”之一。上世纪三十年代史家巷内乡绅陶耕荪为他的母亲朱太夫人办七十大寿,将送礼的寿资捐出凿井,以惠邻里,却苦无合适的地方,后得冯桂芬的后代冯公湛相助,割让冯桂芬祠堂照墙边空地,才建成了这著名的三眼井。
史家巷西侧是闾邱坊, 巷子名子源于北宋时期朝议大夫闾邱孝终。他是正宗苏州人,北宋年间曾任黄州太守,也正是在此时结识了因“乌台诗案”被贬至此的苏东坡。他们两人经常饮酒赋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苏东坡曾说,苏州有二邱,不到虎丘,即到闾邱,这说的便是闾邱坊,小巷北侧有祥符寺巷,内新建一个私家小园林,老城去过二次,主人是一位苏州当代的古建筑专家。
小巷还有一排民国建筑,是苏州最早的电报局,1903年这里就管理了全苏州最早的99个单位和一户私宅电话,直到七十年代这里还是邮电局在使用。
再往南走一百米就是土著熟知的苏州古城区皮市街花鸟市场,现在太湖石和灵璧石也在这里卖,这个市场上世纪八十年代是苏州人斗蟋蟀的地方,更早七十年代是苏州人买卖二手自行车的地方,皮市街沿街以前都是民居住宅,现在全部变成了商铺,时有汽车开过,置身皮市街仿佛走在了大马路上,让你无法想象这里只是一条巷子!
(留言讨论苏州市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