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山DAXUESHAN
大雪山
山上没有雪
只有千年孤独
岁月
长成无数藤蔓
长成枝头的兰花
等我到来那是浓烈粘稠的熟悉
看见森林总想挥舞柴刀
总想起
走过的山路
喝过的溪水大雪山
之前没能遇见
大雪山
之后没能忘记
会在那个泥泞的路口
在那棵盛开的白花树下
望着你
望你走过来
2014年11月12日初稿
2022年4月17日改
当我坐在电脑面前,开始写临沧茶山见闻的时候,自己的脑海里闪过无数的画面,有14、15年一次次登顶大雪山,也有在和饮瓦舍和大家唱歌饮酒。
打开了许久未更新的QQ空间,从日志列表里,找到《大雪山》,它写于2014年,那是我第一次见识大雪山。本次临沧之行,由于时间行程的缘故,并没能去大雪山瞻仰1号古茶树。
时隔七年之后,自己又因为茶回到了临沧,回到了双江,回到茶叶梦开始的地方。
七八年岁月,弹指一挥间,悄无声息,而那些线索,那些证据,却将我的思绪,随着冰岛茶香,飘了很远。
壹·冰岛老寨:顶流的艰难抉择,还地于茶
到了双江,冰岛老寨一定是不能不去的地方。在双江上班的时候,去过很多次,离开双江之后,就没再去过了。
虽然在朋友圈,能够了解到冰岛老寨发展情况。比如年年刷新的茶价,还有还地于茶的老寨搬迁。但这些都是从屏幕上看到的,始终隔着。当我面对冰岛老寨茶树、茶园,双脚踏在冰岛老寨的土地上,一切才变得真实。
此次冰岛老寨之旅,有幸与杨凯老师及和饮号团队同行。
和饮号李懿树李总,也是多年好友。和饮号从无到有,到现在的飞速发展,自己也算是见证人之一。
和饮号团队盯采冰岛老寨单株
和饮号冰岛老寨鲜叶
进到冰岛老寨,除了村口的大树变化很小,而其他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广场对面的茶树,比14年更多更大,广场周围的古树,都架起了钢管脚手架。
被拆除冰岛老寨的地基上种上了草
施工中的冰岛老寨搬迁点
受疫情影响,冰岛老寨人流量少了好多。可能是因为我们驾驶的车,有明显企业标识,在去往冰岛老寨途中,除了正常查验健康码和行程码,并没有特别阻碍。
冰岛太后待采鲜叶
看树是冰岛老寨之行的主要目的,拍了一些冰岛老寨相关素材,关于茶树,关于茶园。除了拍广场附近的代表性植株外,还去看了和饮号承包的茶园。
茶园离广场有一小段路,爬着对我还是略显吃力,茶园已经离大雪山很近了,看着茶树随风摇曳,面对青山,思绪万千,青山依旧,而好多事,却物是人非。
和饮号茶园里的树,长得都比较匀整,因为已经采摘完了,只留下一部分成熟度不够的茶叶,留在枝头上继续生长,等待下一次采摘。
逛完茶园后,我们准备返程。
冰岛老寨土壤
看到云南茗片的茶园基地,真切感受到了时间流逝。那块茶地14、15年是勐库戎氏承包,作为当时组织茶山行的一员,还在那里拍了很多照片。那已经是15年的事情了,转眼已是7年,时间过得真快。
15年在冰岛老寨
2022年同一块茶地
为了还地于茶,冰岛老寨进行了整体搬迁。山脚下的搬迁点正在建设,目测还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工。旧寨已迁,新寨正立。
还地于茶,冰岛老寨的未来,值得期待。
下山在路边吃牛扒烀,老板是临沧人,听说一个茶季有好几万收入。当然这些钱,在现在的冰岛老寨,估计只能买四五百克顶级的干毛茶。
冰岛由来:误解与真实交织
双江是少数民族自治县,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是主体民族。
在很多场合,听不同的人说:冰岛这个名字是外来人叫的,我们当地人都叫丙岛。这句话,说得没错。但目前收集到官方资料中,基本都写作冰岛,而很少写作丙岛。
从字面的角度来看,冰岛这个和欧洲小国冰岛同名,使它多了一份异域风情,同时冰岛二字带来的独特的画面感,确实为后期冰岛茶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冰岛老寨的挡墙与茶树
由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在1985年编著完成《云南省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地名志》中,冰岛是这样介绍的:
冰岛乡(相当于现在的冰岛村委会),在勐库镇所驻地北18.3公里,辖5村,有158户,904人。居住有汉、拉祜、傣族耕地2134亩,茶地370亩,原为丙岛,傣语。冰,捞;岛,青苔。意思为捞青苔给土司做菜之。
在1990年12月正式出版的《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概况》一书中也有冰岛的介绍:
据考,双江种植勐库大叶茶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至今在勐库镇冰岛村还保留着20余米,胸径30公分,树龄在500年以上的茶王树。
从两份官方的正式资料中,都写作冰岛,而不写作“丙岛”。这个时期普洱茶还不火热,勐库知道冰岛的人都少,更别说外地人,外地人命名冰岛也无从谈起。
《云南省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地名志》与《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概况》书影
另外,书中的“在勐库镇冰岛村还保留着20余米,胸径30公分,树龄在500年以上的茶王树”,这一条信息也值得关注。如果内容经编写者实地考证,那么这棵树基础数据应该不会出现太大偏差,但目前的冰岛老寨的茶园里,见不到这棵茶树王,不知它去往何处了。
文献梳理:只见勐库,不见冰岛
现在的普洱茶语境中,知道冰岛的多,但知道勐库的少,但在历史上,却和现在完全相反。
在晓德书号收集整理历史文献资料中,只见勐库,不见冰岛。
检索双江茶有关历史文献,“冰岛茶”作为优质代表,出现很晚。作为茶品名称标识,出现在包装上,基本都在2004年以后。
但在云南茶历史上,勐库茶却赫赫有名,很多民国时期茶叶相关资料中均能见到它的身影。
双江大面积开始种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时彭锟主政双江。通过30多年的努力,1930年前后,勐库茶名扬全省。
冰岛老寨茶芽
在1934年发表的褚守庄《云南之茶业》,就有勐库茶相关记录:“该县年产茶壹万担,多数运销四川叙府,少数运销缅甸、腊戍及本省中甸,维西等处。”
在1937年发表的《云南双江之茶业概况》一文中,作者彭桂萼写到:“双江茶,又名勐库茶,味极美,色极鲜,倡种于三十年前,年约出产一万担。”
1940年,时任云南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郑鹤春在1940年发表《云南之茶业》中,也记载了双江茶叶的情况:“(双江县)双江即为昔时之得党,上改心上寺于东,四排山踞于西,合以北部之猛库,中部之猛猛两坝子,为全县辖地。民国十七年设治,以猛库大河及小黑河流贯境内故名。土质肥沃,物产丰富,其主要农产,除稻米、棉花、甘蔗、紫梗外,以产茶最著,即所谓猛库茶也。该县种茶,始于光绪二十五六年。由于彭氏之提倡,茶种来自佛海,系大山茶。产地以北区之公龙、班高、户赛、邦南、猛库为最著;西区之邦改、邦木、邦协、歪怕等次之;东区之章外、东弄等处为数甚微;而西区之栽培制造,均较认真。全县年产的一万余担,其中是十之八九运云县、下关,销四川及本省。十之一二销猛定、耿马、施甸、保山一带,县城设茶消费税查验所。”
从上述的历史文献资料中,不难看出,勐库茶在民国时期就很出名。在民国的资料中一般都是以“勐库茶”来统称,而不以具体的村寨来作为茶叶品质的判断。哪怕在涉及更为具体的《云南之茶业》一文中,均未提到冰岛(丙岛或槟岛)。
冰岛老寨成熟叶
建国后,勐库茶一直默默奉献,作为滇红茶主要产区,作为原料提供地,勐库茶制成的滇红茶,行销全世界,可是知道勐库的人,寥寥无几。
“冰岛”作为茶品名称,出现在勐库茶的包装上,要到04年左右,和彭锟主政双江,提倡种茶,100年倏忽而过,而冰岛茶能发展到今天的高度,怕是彭锟所无法想象的。
冰岛新势力:和饮号、午一、阿福哥
冰岛老寨广场附近的核心茶园,是冰岛茶企业实力展示舞台。
树,还是那几棵树,而树上的牌子,却换了一轮又一轮。
有的企业在耕耘,有的企业在退出。
勐库镇上,冰岛阿福哥的宣传牌随处可见。这些宣传牌,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一种神话:新一代的冰岛茶商,借助互联网平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知名度。冰岛不再是那个籍籍无名的小山头,而成了普洱茶财富的应许之地,有人借助新平台、新渠道,快速站在了舞台的中央,一时风头无二。
而和饮号和午一代表着另一种全新力量,新一代的年轻茶人,用新思路、新方法,和前辈们一样用心经营普洱茶。
和饮瓦舍局部,和饮号供图
和饮号作为新兴品牌,在掌门人李懿树的带领下,一群有想法有办法的年轻人,团结友善,敢想敢干,志在把家乡的一杯好茶,传递到更多人的面前,玩出新意,在普洱茶的世界里求索有得。
午一冰岛老寨茶空间
午一正在打造的茶创园
午一茶在冰岛村的茶空间及新打造的厂区,让人耳目一新。坐在冰岛老寨午一绝美的茶空间中,坐对青山,让人流连忘返。
还有许许多多企业在不断成长,和冰岛老寨的茶树一样,经历百年,生生不息。
贰·昔归昔归,余世刚供图
关于好多茶区,是先知道名字,后喝到茶,最后才去茶山,昔归就是这样的。
这次临沧之行,去了两趟昔归。
4月6日的时候,和朋友阮哥去了昔归。阮哥是昔归茶的资深玩家,对昔归茶有自己独到认知。(关于昔归茶品鉴,可参看:一起品茶003丨昔归茶中感受转化与冲泡的魅力,临沧茶也可以越陈越香)请他带我去看昔归古茶树,对昔归的生态环境做了一个初步了解。
4月9日,与杨凯老师又去了趟昔归,去邦东的其他茶园看了看,收获颇丰。尤其第二趟,在茶山上遇到了很多朋友,成了大型网友见面会现场。
昔归茶:海拔最低、采摘最晚
昔归名气大,在临沧仅次于冰岛,是名副其实的临沧茶顶流。
昔归茶,自己喝过几次,印象也深刻,也想实地去看一下,只有自己到过的茶园,自己才心里有数。
昔归茶,让我印象深刻。
我们4月6日到昔归的时候,好多古树都还没开始采摘。阮哥和我说,他们忙麓山茶园里的古树,要差不多要再等一个星期左右才能采摘。昔归茶在所有一线的名山头中,应该最晚。
邦东古茶园标识,云仝普洱提供
这么晚的采摘时间,确实让人好奇,于是请教阮哥,他觉得是年积温不够的原因。昔归虽然海拔低(用手机测江面附近海拔为799.9米,资料上一般写740米,两者有一定的误差),但纬度较高,且海拔落差较大,冬季多雾,年积温就比其他茶区少一些,春季发芽的时间就会晚一些。
在昔归,在阮哥的指导下,认真观察了忙麓山古茶树的特点:叶薄、柳叶状、边缘锯齿明显、茶叶后背绒毛较少、持嫩性一般。
昔归茶,邦麓茶叶供图
叶片较薄,对初制加工的要求较高,炒制过程中易碎、易糊。持嫩性一般,则导致鲜叶的叶间距较大,梗较多,另外也没有特别明显的芽头。背后有无绒毛是判别或者鉴定野生型和栽培型的重要特征,从个人观察来看,昔归茶不是无毛,而有细微的绒毛,但不是很明显。
茶树、采茶人与远山,云仝普洱供图
据阮哥介绍,传统的昔归茶,都用藤条茶采法,品质卓绝。但由于产量低,现在很少采用,虽然在忙麓山的古茶园中也有少量留存,但已经不是昔归茶区中主流管养模式。
一山一水造就一味茶,昔归也是这样,在奔腾的澜沧江和巍巍的邦东大雪山的共同作用下,昔归茶味道独特,独步临沧。
从古茶园远眺昔归大桥,云仝普洱供图
关于昔归茶的历史,只有“种茶人户全县约六、七千户,邦东乡则蛮鹿、锡规尤特著,蛮鹿茶色味之佳,超过其他产茶区”的记述,出现在清末民初的《缅宁县志》,这个时间段也和云南大规模种茶历史吻合。
昔归古茶园土壤,苏奎供图
云南多数茶山大规模种植茶树,也基本就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邦东茶区的茶树大概率引种自勐库,但因生长环境的不同,茶树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昔归茶。
2021年,因为墨江到临沧的高速全线贯通,价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往年的基础上,涨了差不多一倍。今年因疫情的缘故,茶价有所回落,但依旧值得期待。
叁·曼岗邦东:好茶园与烂路
第二次去昔归,则是奔着曼岗石生茶去的。
石生茶,茶树生在石头中间而得名,也被称为石介茶、云南岩茶。
去邦东的路,实在难走,有多实在,跟朋友吐槽,这是我在茶山上走过的最难走的路,更何况主路还是国道。但是邦东的茶,却让我很惊喜,个人觉得里面还是有很大的机会。
中华茶友会团队在为智德鸿昌操刀的“云南石生茶王开采活动”,自己也有幸受邀到现场参观学习,见证这一历史现场。
与杨凯老师及中华茶友会团队在云南石生茶王树前合影
自己也去过些茶山,也见过些大茶树,但是像这棵石生茶王树这么大的,还是少见。
中华茶友会的刀哥现场抓兵,让我分享关于茶王树的一些思考。
茶王树对拉动当地的茶山经济很有效,包括老班章破圈和天价茶王树也分不开关系,冰岛茶也是。茶王树,对区域性茶品的推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以茶王树的形式,让更多人关注到云南有潜力的茶山。当然茶王树也需要做好保护、合理利用,毕竟落水洞茶王树枯死、老班章茶王树奄奄一息也是事实。智德鸿昌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做到了利用与保护平衡,不过度采摘,同时对茶王树进行合理养护。
见证完“云南石生茶王”开采之后,又参观了曼岗几处石生茶园。
相生,模特:邹歆芸,摄影:杨凯在中华茶友会方一知老师带领下,去看了智德鸿昌“卧龙”、“凤鸣”两款茶的核心原料基地。
在两块三层楼高的巨石间,长着的一棵棵古茶树,让人马上就想到了《茶经》。“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石生好茶,与陆羽千古知音。
石生茶与石生茶园,中华茶友会供图
就自己在邦东的见闻来看,邦东依旧是一个价值洼地。昔归茶已经站稳了临沧茶区一线山头,但曼岗、娜罕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当然,邦东地区的基础建设,也有待加强。等邦东的路好走了之后,好茶园加上好路,茶价还会高速增长。
随着墨临高速的全线贯通,昔归茶在去年大涨,古树茶价格几乎涨了一倍,要不是受到疫情的影响,可能还会延续高速增长的态势。昔归的高速增长,充分发挥名山带动作用,让曼岗、娜罕等其他邦东茶也受益。
从茶园来看,曼岗石生茶园,茶树态势生长良好,茶树较为匀整,而且茶园中也很少搭钢管脚手架,茶园比较漂亮,个人比较喜欢。
石生茶特点,紫梗、茶芽不显,中华茶友会供图
在方老师的引荐之下,也和智德鸿昌的创始人张广义进行了交流。
张总深耕云南茶山,用心经营云南石生茶,精心研发的石生茶品“卧龙”、“凤鸣”受到了消费者们的喜爱。方老师我们一起碰撞的时候,还想出了“云南石生茶,云南实在人”的slogan。
希望邦东茶更进一步,也希望像智德鸿昌这样踏实做茶的企业能更进一步。
肆·绿水塘绿水塘:小微产区的另类出圈之路
藏匿在邦东深山的绿水塘,余世刚供图
绿水塘,一个神乎其神的小微产区。第一次听说这个山头,好像是在18年的昆明茶博会上,自己还纳闷为什么会有这个小众山头,当时价格,已经过10000元/公斤。
关于绿水塘具体在哪里,普洱茶圈有两种不同说法。一说在勐库,另一说在邦东。有人言之凿凿说绿水塘在勐库下磨烈,并跑到那里直播带货,关于地名的解释也很简单,因为在下磨烈的茶园里能看到冰岛湖,湖面泛光呈绿色,所以叫绿水塘,于是很多人就说绿水塘是下磨烈。
绿水塘古茶树,余世刚供图
绿水塘茶品,余世刚供图
在昔归,遇到了临沧古树人家昔归茶厂的余世刚余总,他提供了另一种说法。
据余总分享绿水塘不是勐库茶区的茶,而是他在邦东大雪山下发掘的一片古茶园。2009年的时候,他就买断了绿水塘80%产量,只有少部分茶树在其他人家手里。绿水塘因为生态环境很好,茶品品质佳,一经推出就受到客商喜爱,后来知道的人越来越多。
关于外界传得神乎其神的绿水塘,余总觉得没那么神秘,之所以对一些任意到茶园拍照直播甚至采摘的人限制!只是不想让一些乱卖茶,特别是卖假茶的从业者炒作搞乱!早在2012年,余总就在绿水塘茶园里挂了禁止私自上树采摘的警示牌,但每年还是有些人,跑去茶园直播、拍照等,却基本没买茶!
作为绿水塘小微产区发掘、打造者,余总觉得绿水塘是一个小地名,地名重名的也多,混淆也正常,但和勐库下磨烈发生关联,确实是之前没有想到的。余总目前还没去过磨烈,也不理解为什么勐库也有绿水塘,他开玩笑地说,可能是同名异地吧!普洱茶本身就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包容性,有更多的从业者宣传、推广绿水塘是好事,作为绿水塘的发掘人,还是挺自豪的!
位于临沧茶马古镇的乡村茶书馆,余世刚供图
余总是个很有情怀和远见的普洱茶从业者,这些年专注于茶山开发和原料供应。因为爱茶,离开了让人欣羡的新闻工作岗位,毅然决然地投入到茶的世界,业余时间喜欢鸟类摄影,在临沧还创立了云南省第一家乡村茶书馆,收集有1000余册与茶相关的书籍,曾经也在中东的阿联酋、伊朗、沙特,非洲的南非,肯尼亚、莫桑比克等国家推广云南普洱茶和普洱茶文化。
学习之旅:行路与读书,同样重要
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一样重要,只有声临其境,才能写出真实可信的文字。只要出发,会有新风景。
这次的茶山之行,是一次全新的学习之旅,在双江和饮瓦舍听杨凯老师讲临沧茶的历史,在临沧随杨凯老师一道拜访百岁老人,在邦东体验团茶制作,都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杨凯老师在和饮瓦舍给和饮号的伙伴及好友分享了一堂精彩的课程,为大家分享了临沧茶的历史脉络,丰富详实的历史资料,严谨的考证,为大家描摹了一张临沧茶恢弘的画卷。
与和饮号团队(部分)合影
“虽然茶山较为遥远,但茶山间的联系与互动却是一直存在且频繁的”,杨凯老师的一席话,一下解开了自己的困惑。随后在昔归有幸看到珍贵历史资料,验证了杨老师的这一结论。
研究历史文化,不能想当然。
在和饮瓦舍听杨凯老师分享临沧茶历史,和饮号供图
双江之行结束之后,有幸随杨凯老师拜访105岁老茶人段天锡老人。段老爷子105岁高龄,但精神矍铄。
杨凯老师向他问起凤庆茶相关的历史知识,他如数家珍,不时地在杨凯老师的资料上标注、说明,更让自己敬佩的是,段老在撰写自己的经历的时候,几乎不用多加思索就顺理成章地写出来了,这让提笔忘字的自己无比汗颜。
段老爷子待人也特别热情,不停地给我们拿水果,道别的时候,还亲自到门口,目送我们离开。
与段天锡老人和杨凯老师合影
拜访完段天锡老人,我们就前往昔归,途中还因为核酸检测,在昔归被劝返,又折回到马台收费站,在那里做完抗原检测和核酸,才得以进入昔归。
在昔归短暂停留之后,杨凯老师便带我们到邦东乡拜访刘亚梅老师。刘老师研究普洱茶文化多年,是普洱茶茶艺理论探索与实践的先行者。刘老师忙着拍摄自媒体的素材,让她的合作伙伴招呼我们参观并且带我们体验了团茶的制作。
团茶制作流程如下:先把蒸茶的甑子里的水烧开,再称取200克的干茶,把茶叶放在纱布中,利用水蒸气使其蒸软,再小心地把茶从甑子里拿出来,放在揉茶台上进行搓揉,通过来回搓揉,让茶叶成为团形,褪去纱布,自然阴干,团茶就制成了。
团茶成果展示
一看就会,一做就废。做团茶的时候,看着示范的老师很轻松,但自己上手的时候,却状况百出,好在在老师耐心指导下,顺利完成团茶制作。
思考:疫情下对茶山的影响
因为疫情,茶山少了往年的火热。虽然冰岛老寨,车辆依旧很多,但比起往年热闹景象,今年茶商和游客还是少了不少。停在老寨的多数车,都是载采茶工和监工的。昔归的人流情况比冰岛还要差一些,昔归停车场上,几乎随时有空位,这在往年是无法想象的。
人流少了,机会也就相对少了。
尤其涉及到价格高昂的冰岛老寨的茶,购买人不能亲临现场监工,购买力就会下降了很多。听朋友说,她上海客户定的两棵冰岛古树单株,就因为疫情,人到不了茶山,就退订了。虽然人流量少了,冰岛老寨的价格,依然坚挺。
听茶,模特邹歆芸,中华茶友会摄
昔归情况也差不多,听昔归的朋友说,昔归茶价较去年有了大幅度下滑。当然下滑之后,依旧能让昔归茶维持高位,毕竟它去年倚仗着墨临高速的开通,涨了差不多一倍。
但从本人收集到的信息来看,今年的普通茶有了不同幅度的涨价,尤其自己在昌宁了解到的情况,一些野生古树茶的鲜叶价格,甚至翻了一倍。
疫情对整个社会的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多数茶山、茶人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但危机,就意味着有崛起的机会。只要踏实做茶,用心做茶,普洱茶总会嘉奖那些认真的人,也相信普洱茶明天,会穿过黑暗,迎来黎明。
感谢杨凯、阮哥、余世刚、和饮号、云仝普洱、中华茶友会、智德鸿昌对本次茶山之行中的大力支持。
参考资料:
1、《云南省双江县地名志》,双江县人民政府编著
2、《双江自治县概况》,编写组编撰
原创作者:晓德书号茶世恩
更多好文及茶文化知识,请关注新茶媒,关注刀哥说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