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肥料千万别跌入这些误区!浪费钱还没效果

小芸在记录 2024-12-30 03:01:03

一、优质肥料并非施用即见效!蔬菜对肥料的吸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外观展现出的肥效往往在施肥后的数日内才逐渐显现。此外,肥效并非越快越好。部分肥料若添加了赤霉素等生长调节剂,虽能使菜苗迅速生长,但这种过快的生长对多数蔬菜生产而言是有害的,易导致徒长,降低蔬菜的抗逆性,还可能引起茄果类、瓜类作物的落花落果,或使瓜果生长迟缓、枝蔓过度生长,最终导致产量受损。因此,菜农应对此类肥料保持警惕,切勿使用!否则,这种追求即时或快速见效的肥料会让蔬菜生长异常,急功近利只会带来损失。

二、单一肥料无法满足全程需求!众所周知,蔬菜追肥旨在补充基肥的不足,并满足其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例如,黄瓜、番茄、茄子、辣椒及豆类作物,在开花结果后,对氮肥和钾肥的需求量显著增加,需多次追肥。不追肥将无法满足蔬菜的生长需求,导致产量低、品质差。面对“无需再追肥”的宣传,菜农应保持理性。这看似是赞美肥料的高效,实则误导菜农违背了蔬菜生长发育的需肥规律。特别是在瓜果膨大期,若供肥不及时,将导致果实个头小、产量低。不追肥是对蔬菜生理需肥临界期的忽视。

三、工厂有机肥无法完全替代农家肥!“完全可替代鸡粪等农家肥”的说法显然夸大了工厂有机肥的功效。少量工厂生产的有机肥无法取代大量农家有机肥的作用。一方面,其数量不足以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另一方面,一茬蔬菜通常需要消耗约1000公斤的有机质,有专家指出,工厂化有机肥的用量需达到800公斤以上,才能接近农家肥的效果。鉴于价格因素,当前菜农仍应坚持每亩施用约万斤的鸡、鸭、猪粪作为基肥。在我国北方蔬菜有机质含量较低的情况下,更应注重基肥的充足施用,切勿轻信“以少代多”的传言,以免遭受损失。寿光菜农通过连续多年每亩施用约万斤的鸡粪等有机肥,获得了持续稳定的收益,这一经验值得借鉴。

四、肥料并非元素越多越好!卖假肥者常夸大其词,声称肥料富含多种营养元素。实际上,植物(包括蔬菜)所需的营养元素共16种,并非越多越好。在我国北方地区,氮、磷、钾是必须补充的,铁、锌、硼、钼等元素也常缺乏。因此,复合肥、复混肥只需包含几种关键元素,就能满足菜农的需求。声称自己的肥料含有几十种元素,纯属虚假宣传。

五、肥料不能替代农药防病!将肥料宣传为防病神器的说法是荒谬的。虽然良好的肥料能促进蔬菜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但并不能保证蔬菜完全不生病。病害的防治还需依靠药物、良种和改变环境等综合措施。

六、生物肥不能取代传统施肥!生物肥能解钾、解磷、固氮,释放土壤中的部分营养,但其释放的量远不能满足蔬菜生产的需求。这些营养只能作为基肥和追肥的补充,不能替代传统施肥。在我国黄淮海平原等有机质含量低的地区,若仅依靠生物肥来释放氮磷钾等营养,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确的做法是施足农家有机肥。对于土壤肥力已很高的地区,如东北森林土和少数多年大棚地,可适量施用生物肥,但应作为阶段性措施,避免连年使用。一般地区应将生物肥作为施肥的辅助手段。

七、施肥量不应仅依据花费金额!以花费金额来确定施肥量存在诸多弊端。首先,肥料价格每年都在变化;其次,蔬菜的施肥应根据其需求进行,不同种类的蔬菜、不同的土壤肥力水平都会影响施肥量。此外,蔬菜对肥料的吸收是按一定比例进行的,不能仅凭花费金额来确定施肥量。否则,可能导致肥料浪费、肥害或营养不足。因此,菜农应根据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的余缺和蔬菜的实际需求来合理施肥,避免盲目和乱用肥料。

0 阅读:0
小芸在记录

小芸在记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