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理论是存在即合理,共享单车对于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的通勤有巨大帮助,是无疑的事实。至少对我等打工人来说,花一块钱骑到地铁口,比花五块钱搭个摩托车要方便的多。
早些年,很多地方政府也大力发展过共享单车(我早些年在珠海打工,珠海就有公家的共享单车),不过他们都有固定的桩座,还建了一个遮阳的,搞得跟公交站一样,
要使用也麻烦,得携带身份证,到他们指定的服务窗口去办卡充卡交押金,要从固定的桩座取车,然后也要还车到桩座里,不方便不说,主要是数量太少,并且由于受到潮汐流的影响,要么有的站点没车,要么有的站点没地方停车。
但公家来办这事儿,多少是带有公益性质的,也至少说明,还是认可共享单车能够有效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出行。
市场就是这样,一旦有利可图,资本就会蜂拥而入,膜拜ofo崛起以后,很多城市的共享单车一下饱和了,甚至泛滥成灾,很多城市的郊区荒地堆满了共享单车的新闻,也不绝于耳。
少了不够用的时候没人吭声,现在车一多了,一旦单车公司失去了有效管理,某些人就要一禁了之,这就是典型的官老爷思维。
一个城市,一个社区,很少存在所有人利益一致的事情,如前些年比较流行的地摊经济,有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觉得很好,那么晚都有人摆小吃摊,深夜下楼也能找到一点吃的。
但另外一部分人就对此相当不满意,比如占道经营,公共卫生,还有深夜喧嚣影响休息。
理性上讲,其实各方的诉求都是没有错的,但以往为了低成本管理,很多事情总是一刀切的一禁了之,但市民的需求是应该要被差异化满足的。就拿夜市烧烤来说,政府要是真有心解决,淄博烧烤就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所以回到上海共享单车事件来看,禁与不禁,应该听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而不是听信少数人,他的叫声贼大,他就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