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这个杀手不太冷》会欣赏故事、演员、构图。
但自从萝莉岛事件和知晓不乱搞伦理关系不算法国电影的传统后,再看这种美法投资的老少配亚类型电影便不再纯粹。
哪怕极力阻止自己不要有腌臜的想法,依然无法避免把片中的一些情愫联想成不好的东西。
尤其是吕克·贝松的镜头还有意对准娜塔莉·波特曼的身材,还让玛蒂尔达穿露骨的衣服并主动谈到性,更让人不能单纯观影。
这就是看世界的态度变了,对待电影的方式随之改变,每个阶段都有认知与成熟的变化和成长,世事变迁,物是人非。
所幸《杀手》的质量过硬足以叫人完整看完,看到除意识形态之外的东西。
如开头里昂刀架在肥仔脖子上的镜头,短短几分钟,杀手的能力尽显无疑,凝练有力,心跳声的配乐与肥仔的喘息声构成紧张气氛。
黑暗的环境让杀戮步步紧逼,一点寒芒先到,随后刀出如龙,里昂出现,外音停止,简单几句解决问题,人先消失,刀最后撤走,干净利落脆,这个杀手很冷。
下一个场景,里昂在楼梯拐角处遇到抽烟的玛蒂尔达,劝她戒烟。
而后独自走进房间,喝牛奶、熨衣服、擦盆栽、打扫房间,起床后健身,出门看电影,白描几笔,里昂孤独但温暖,这个杀手不太冷。
接下来是玛蒂尔达的戏份,原生家庭支离破碎,姐姐打她,父母不理,父亲还偷了别人的货,被人堵上门。
玛蒂尔达想要逃离却不知何处是家,人生总是如此痛苦,但与里昂聊几句是她难得的笑脸,这个女孩在冷风中需要阳光灿烂。
三场戏完,他俩走到一起的因素全具备,还引出了喜欢仰头咬碎药片,癫狂、邪魅的恶警斯坦,为后续剧情埋下伏笔,不啰嗦,剪辑与文本编排精彩至极。
结局也用三场戏收尾。
第一场是里昂快要从黑暗走向光明时被斯坦一枪击中,转头里昂就跟他玩了个拉环游戏,把身上绑的手雷作为玛蒂尔达送给他的礼物,与之同归于尽。
里昂本可以平安走出去,导演为何设置死亡?因为里昂是杀手,他自己也说过一旦杀了人,人生便不能重新开始,这是一种因果关系,背上人命也就告别了从头再来。
第二场是里昂死后玛蒂尔达去找托尼,希望能接班,但托尼严词拒绝,不像里昂还在时那般平和。
于托尼而言,年少的玛蒂尔达在生死一线的杀手市场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他的眼里只有生意,没有人性。
第三场是玛蒂尔达回到学校,周围同学不认识她,她抱着里昂的绿植埋到了草地上。
虽然身处的世界是冷漠、扭曲、不规则的,但绿植就是里昂,里昂可以安然入睡,也会一直陪着她长大。
而与里昂相交过程中的学到的面对的世界技能,以及她自身的本事能够让玛蒂尔达独自生活,因为这会的她不再是玛蒂尔达,而是玛蒂尔达+里昂。
一开始,玛蒂尔达被所有人抛弃,只有里昂收留了她,到最后,玛蒂尔达又被抛弃,但她已经拥有了里昂。
开头是破碎,前路迷茫,结尾也是破碎,但目标明确,中间有治愈、有解脱、有悲情、有美好,想要得到爱,最终收获了爱。
首尾照应,对仗工整,故事一气呵成,看不出半点拖泥带水。
这让影片的整体气质很灵、很俏皮,但又透露着沉稳、冷静的调性,一如娜塔莉·波特曼和让·雷诺的表演。
可到了加里·奥德曼的片段时,气场一下子转换为邪典、惊恐,三个人三种演绎使《杀手》有了三种元素。
如此杂糅三条线像随手胡乱画了几笔却笔走龙蛇、极其写意,没有丝毫违和感,足见剧本构思之洒脱、巧妙以及演员表演之精湛。
电影本该如此,跟演员和导演相辅相成,与观众的关系是二元交互,经典便由此诞生。
这个杀手不太冷,洛丽塔。这种电影我从来都欣赏不来,第一次网上看完洛丽塔就感觉这神经病啊[笑着哭]
他俩的感情根本就不是爱情[汗],两个体会没有得到过任何情感的孤独的灵魂,犹如被吊在悬崖上,如果你肯搭一根绳子,她顾不得这绳子是什么来路。
完全对洛丽塔不感冒[笑着哭]
可以拍个续集
有《洛丽塔》在前,还提这个?
这个电影本身也就一般好的水平,但那时候大家普遍生活水平不高,欣赏水平还没上来,所以都对这种好莱坞大片有“好片子”的天生印象,把它吹成了神片。(防杠:知道是法国片)
年代不一样当然想法不一样,好比70 80 年代的思维和现代是完全不一样的,连三观都不一样
看欧美电影只需要看特效就行了,至于人文。。。。一个连历史底蕴都很浅,民族神话都是各种乱伦的土壤,怎能期待现实中培养出真善美
这个杀手不太冷,讲的主要是人性的黑暗和光辉面,也就是里昂
我很欣赏那个警察[得瑟][得瑟]
所以说,分清楚现实才对,现在都知道了,这些玩意都是一群道德海沟了~
欧美人在伦理上本来就挺放纵的,这是事实
真是心脏了看谁都有问题
这个电影本身一般好,但那时候大家普遍生活水平不高,欣赏水平还没上来,所以都对这种好莱坞大片有“好片子”的天生印象,被吹成了神片。(防杠:知道是法国片)
这个手刹不太灵
故事里是没有恋童的,但现实里有,甚至那个小女主有没有都不知道
汉叔录的原来是美食档[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