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应满是欢声笑语、纯真无忧的校园里,12 岁的她却深陷泥沼。只因与男同学玩得比较好,这个再正常不过的同窗情谊,竟成了同学们口中的“把柄”,演变为一场噩梦般的校园霸凌,甚至逼得她想靠吃药逃避。
回溯至五年级的课间,阳光洒在教室一角,好友轻声问她喜欢什么样的男孩子,她红着脸,带着少女的羞涩回答“喜欢温柔的”。谁能料到,这句无心之言,经流言蜚语的发酵,彻底改变了她的校园生活。此后,异样的眼光如芒在背,恶意的绰号此起彼伏,排挤、嘲讽成了她每日的“必修课”。
走廊里,几个霸凌者故意撞她肩膀,阴阳怪气地丢下一句“和男生走那么近,真不害臊”;课堂分组时,没人愿意与她搭档,孤立无援的她只能默默落泪;书包被翻乱、文具无故失踪,更是家常便饭。那些霸凌者肆意践踏她的尊严,一点点蚕食她的快乐与自信,将校园变成冰冷的“刑场”。
心理压力如山般沉重,夜里她常辗转难眠,脑海中不断回响那些伤人话语。无助之下,她竟萌生出吃药解脱的可怕念头。这绝非偶然,是长期霸凌累积的绝望。12 岁的她还未好好品味青春,就要在恶意中艰难求存。
此事背后,是校园安全教育、心理疏导的缺失。老师忙于课业教学,忽略学生微妙社交矛盾;家长未能敏锐捕捉孩子情绪变化,没成为坚实后盾。学校应建立敏锐霸凌监测机制,开设心理课程,助学生化解矛盾、排解压力;家长需多与孩子交心,关注细节,让孩子不惧倾诉。
对于霸凌者,不能仅停留在口头教育,要用规则约束、用惩戒警醒,让他们明白恶意伤人要付出代价。而社会各界要营造友善氛围,从影视作品到公益宣传,传递正确交友观、同学观,莫让纯真童心因霸凌蒙尘。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的花蕾,需悉心守护,别让“社交原罪”毁了他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