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末,回看全年,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蹄疾步稳。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风电装机约5.1亿千瓦、光伏装机约8.4亿千瓦,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累计建成新型储能超6000万千瓦,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充电基础设施累计建成超过1200万台,95%以上高速公路服务区具备充电能力……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能源“含绿量”显著提升,过去一年的成绩有目共睹。
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政策推进、科技创新、项目支撑及市场支持等因素,更有一个关键词贯穿始终——“数智”。当低碳化、电气化、数字化、智能化成为能源演进变革的四大关键路径,能源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深度融合被寄予厚望。乘数智之势,能源电力产业高质量向新向绿。
政策引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突破
近一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出台,搭建起能源法律体系的四梁八柱,《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关于组织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的通知》等重要政策文件出台,聚焦各个细分领域,为能源电力绿色低碳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有力推动着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数字化、智能化在多项政策中被强调。例如,《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 年)》中列出的九大行动,“智慧化调度体系建设行动”位列其中,“实施一批算力与电力协同项目”也是重点措施之一。
在政策指引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取得新突破。截至2024年6月,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30.7亿千瓦,其中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合计11.8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38.4%,对比同期煤电装机38.1%的占比,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煤电。截至2024年7月,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合计达到12.06亿千瓦,提前6年完成我国在气候雄心大会上承诺的“到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目标。
科技创新打开稳定高效供应新空间
锚定“双碳”目标,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从化石燃料的逐步转型到新能源的迅猛增长,要应对“不可能三角”,保供应、保安全、保消纳三重考验并存。以装机再创新高的光伏产业为例,一边是规模迅猛增长,一边却是挑战愈发突出。新能源与用电负荷时间、空间不对称性等问题,导致高渗透率给电网消纳带来的压力日显局促。科技创新成为推进配套项目、提升调节能力、优化资源配置等措施综合实施的重要支撑。
近一年来,长时储能、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大容量电芯和液冷技术等创新技术与产品快速崛起与更新,为保消纳、保供应作出贡献。值得关注的是,《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中提出推进构网型技术应用。作为一种基于电力电子和数字化的创新技术,其在发电侧、电网侧和用电侧均具备推广价值,可有效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性,现已成为各国电力系统科技创新的技术高地。
而在我国,新技术带来的新空间已然打开。以华为智能组串式构网型储能系统为代表的构网技术突破,一经亮相便引发行业关注。截至目前,该技术成果已在新疆哈密、青海格尔木、西藏阿里等项目中实现应用,不仅标志着全球首批构网型储能电站并网测试圆满完成,也力证构网型技术广泛应用于高比例新能源并网与消纳的有效性。从被动跟随电网到主动支撑电网的转变,这是迈向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一步也是数字能源时代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必然在2024年创新之路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重大项目彰显能源高质量发展新高度
第一批风光大基地基本建成、全国最大“线性菲涅尔”光热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并网发电、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下线、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投运……一项项重大能源工程,以实力书写科技创新之成果、能源产业之高度。建设发展历程背后均离不开数字化、智能化的赋能。数字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融合,为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更多解决方案。
在国家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雅砻江柯拉一期光伏电站正是华为携手雅砻江公司共同建设的清洁能源大基地全球标杆。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基地开发、规划、管理水平,华为率先提出的“规建维营”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解决方案,一举破解大规模带来的技术和管理等难题,推动清洁能源大基地从智能运维迈向全生命周期的“自动驾驶”新阶段,也为全球流域型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起到了示范样本作用。
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柯拉光伏电站项目
在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外送项目“±800千伏陇东—山东特高压直流工程”,不仅通过推进数智基建,首次应用700吨履带吊开展铁塔组立,顺利组立完成159.5米的全线路最高、最重铁塔,还采用了自主研发的集控智能牵张设备及放线架等,助力完成“三跨”高风险施工作业。
在全球最大开放式海上光伏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分公司HG14百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3000余台华为300K逆变器发电性能稳定、转化效率更高,凭借极致安全特性、智慧运维功能,不仅能够有效避免恶劣环境造成的潜在威胁,还能极大减少运维时间和难度。
在甘肃 “东数西算”首个数能融合示范项目——中国能建庆阳大数据中心产业园,从建设之初便考虑到能耗成本高、交付周期长等传统难题,以“算力与绿色电力一体化融合”为主要特色,采用华为电力模块3.0和EHU间接蒸发冷却解决方案超融合设计的智慧方案,同步搭载澎湃AI算力,助力PC供电、自动驾驶,“省地、省电、省时、省心”为园区打造坚实供能底座。
中国能建庆阳大数据中心产业园
市场催生技术迭代降本增效新动能
供应端韧性强劲,能源消费增速也在加快。2024年我国能源市场有所波动、挑战尚存,但市场需求仍是能源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充分的市场竞争为产业技术迭代、降本增效创造了新动能。
以“新三样”代表之一的新能源汽车为例,2024年,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产销规模正式跨入年度“千万辆级”时代;同年7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51.1%,首次实现月度突破50%并超过燃油车。这份成绩单不仅反映出市场对交通绿色低碳转型的认可与支持,对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完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充电设施布局存在不均衡、不充分,运营服务质量亟待提升等问题,电池技术的进步、续航里程的延长、充电速度的加快、补能效率的提升,甚至包括用车、用电服务的舒适性、便捷性等都是影响用户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在市场需求的带动下,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国累计建成充电桩1235.2万台、同比增长50%,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累计建成充电桩3.31万台。以福州“超充之城”、海南“超充之岛”、重庆“便捷超充之城”等为代表的城市应用场景接连落地,以华为超充为代表的创新解决方案,带来最快接近“一秒一公里” *的补能速度,实现充电与加油一样便捷快速。如今,在县域市场、更加长途的物流运输中,甚至是在珠穆朗玛峰、318川藏线上,全液冷超充站均已实现落地,通过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真正让有路的地方就有高质量充电。
珠峰光储液冷超充站
海南保亭“光储充”一体化低碳服务区
回望2024,面对前所未有的周期性变革,能源产业源动力越来越由资源依赖转向技术驱动,借势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新价值,绿色低碳转型按下加速键,行稳致远、进而有为。展望2025,绿色低碳转型方向坚定、砥砺前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定会迎来更进一步的发展。顺应时代之变,正值数字能源新阶段,乘数智之势打造数字能源高质量生态体系。
[*]充电速率为实验室环境下测得,实际使用中可能因车型差异、软件版本、车辆电耗、使用条件和环境因素等略有不同,请以实际使用情况为准。
文丨仲新源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