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有这样一位刚烈的奇女子,她特立独行、济世行医,57岁那年,更是成为了革命的一份子。
而她的孩子,也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女儿官至正国级,女婿的名字,更是无人不知。
那么,这名“奇女子”究竟是谁?她的身上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1935年4月,国民党抓捕了一位中共战地医院的医生,并劝诱她规劝她的女儿和女婿,不要当什么共产党了,加入到国民党来吧。
而她却冷笑一声,表示子女有他们自己的想法,自己绝不会去干涉。言及此处,她话锋一转,以一句反问直击对方要害:
“即使是蒋委员长,不也管不了自己的儿子吗?”
此时的蒋经国,正与他父亲闹脾气待在苏联不肯回来呢,这番话让在场的国民党法官顿时哑口无言,无言以对。

而这位战地医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杨振德。
她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随着祖父的离世,家中儿女皆不善经营,家道中落,父亲只好携妻女远赴广西寻找新的生活出路。
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杨父却是一位思想开明的人,他不仅亲自教授女儿读书识字,还指导她学习中医。
14岁那年,杨振德的父母相继去世,而她则继续遵守父亲的教诲,苦心钻研中医,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中医。

甚至有许多达官显贵都纷纷慕名而来;对于贫苦百姓,她更是慷慨解囊,分文不取,这份仁心仁术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
倘若这要放到现在,杨振德必定大有作为,可那个时期的封建礼教,却紧紧束缚住了她。
25岁那年,杨振德经媒妁之言嫁给了广西镇台邓忠庭,邓忠庭十分重男轻女,尽管当时的他,已经有了三个儿子。
因此,在女儿出生后,邓忠庭当即就觉得将女儿送人,不料,杨振德却抄起菜刀欲要与之拼命。

邓忠庭没有想到,向来温顺的夫人,此刻竟会做出如此举动,最后只好作罢,而杨振德力保下来的女儿,便是邓颖超(当时取名为玉爱)。
三年后,邓忠庭病故,母女两人瞬间失去了依靠,但杨振德并未自暴自弃,也没有乞求别人的怜悯,而是独自带着女儿讨生活。
从南方到北方,从教师到医生,她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而邓颖超则在母亲的庇护下,得以上学、读书、参加革命,并结识了自己的丈夫周恩来。
对于女儿和女婿的革命事业,杨振德始终给予坚定的支持。她不仅在家操持家务,还时常帮助他们送信、放哨,为女儿、女婿的革命工作打掩护。

这些年来的奔波、劳累,加之人到中年,身体也就越发的力不从心,周恩看便四处为岳母寻住处,最终,将其安排到了叶坪村的杨姑发家。
这样的安排,周恩来是处于多方面考虑的:一来,她思想进步,待人热情、真诚;二来,是她与廖发娣是表姐妹。
廖发娣家,住着的是贺子珍的母亲,两位老人年纪相仿,这样一来二去,也方便串个门、说个话。
当时,杨振德是中央红色医院的医生;而贺子珍的母亲杜秀是列宁小学的老师,为了减轻子女身上的担子,两人还办起了扫盲班。

她们教授妇女们文化知识、宣传革命道理、帮助解决家庭困难等,每当村里有人生病时,杨振德总是亲自上门问诊送药,大家亲切地称她们为“杜奶奶”和“杨奶奶”。
“杨奶奶”在瑞金1933年8月的一个夜晚,杨振德结束了一天的医院工作,正准备回家时,就远远望见一群人抬着担架急匆匆地赶来。
待走近一看,她惊讶地发现走在最前面的竟是周恩来的警卫员。她心头猛地一紧,连忙快步上前,担架上躺着的人,果真是她的女婿周恩来!
原来,就在这天晌午,周恩来骑马准备前往学校授课时,身体突然感到一阵虚弱无力,竟直接从马背上滑落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

警卫员见状,本想立即将其送往医院进行检查,但周恩来却坚持认为不能耽误授课,这点小病根本不成问题。
就这样,周恩来硬撑着讲完了一堂课。然而,课程结束后,他两眼一黑,一头栽倒在地。
经过检查,医生发现周恩来中暑严重,加之苏区食盐稀缺导致的体虚。
食盐,对于苏区来说可是稀缺品,这该到哪去弄食盐呢?这可愁坏了杨振德,她苦思冥想半天也没有想出办法,只好找到好友杜秀一起商议。

经过多方探询,两人得知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只要能挖掘足量的上等硝土,便能换取二两珍贵的硝盐,两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
她们来到可能有硝土的地方,却发现早已被挖得空空如也。无奈之下,两人只好跑到更偏远的地方,一点一点地积攒硝土。
一日,她们偶然间发现了一个废弃的茅坑,墙壁上的土砖硝霜十分浓厚。两人眼睛一亮,挥舞着铁锹就挖了起来。
不知不觉间,夜幕降临,她们却全然不知。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由于茅坑废弃已久,脚下的泥土早已变得松软不堪。两人一不小心,竟掉进了两米深的深坑中,脸上、手上都是血。
周恩来急忙赶了过来,再了解到两人摔伤的缘由后,破天荒地发了一次“火”, 这并非是因为他生气两人去挖硝土,而是因为他心疼两人的付出。
那个年代,要想办好一个扫盲班、解放妇女的思想并不是一件易事,那会儿的江西,童养媳的风俗仍在盛行。
而红军来了后,那些公公婆婆生怕“煮熟的鸭子”给飞了,更加限制她们的行动,更别提能与红军接触上扫盲班了。

更有甚至,会将其锁在家中关起来,或者一旦发现有那个倾向,就会将其一顿毒打。
这天,杨振德像往常一样来到一位老乡家中看病。就在这时,一位看上去约莫十五六岁的小姑娘神色慌张地跑了过来。
她眼底满是惊恐,苦苦哀求杨振德救救她一命。杨振德见状,连忙将小姑娘扶起来,细细询问缘由。
原来,这位小姑娘得知红军在办夜校后,不愿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便去求婆婆同意她上夜校。

然而,婆婆却坚决反对。为了彻底断了她的念想,竟将她的婚事提前。而今天,正是她与那个男人成婚的日子。
杨振德了解到,这家人对我党的各项工作都是十分支持的,他们也明白红军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但骨子里的那种封建思想仍旧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改变。
于是,杨振德便径直来到这户人家,耐心地劝说两位老人。她为他们讲解党的政策方针,为他们讲述穷苦人家学文化的重要意义。
在杨振德的一番开导之下,老两口的思想终于有所转变。他们取消了婚事,遣散了宾客,也同意了让童养媳读夜校。

在叶坪村,杨振德还结识了一位六十多岁的孤寡老太太。某日,她却在老太太的门前发现了一个十分瘦弱的小女孩。
经过一番询问,她得知这个小女孩是老太太的外孙女钟桂平。钟桂平的母亲早早地便去世了,父亲也不久前牺牲在战场上。亲戚们便提出分开领养三姐弟。
杨振德将此事告知了邓颖超和周恩来。在政府的关照下,老太太享受到了红军家属的优待政策,生活总算有了些许保障。
老太太去世后,杨振德便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孩子们的责任,可三个孩子也是个“苦命娃”,一个失踪,一个病逝,最后仅剩桂平一人。

家人的接连去世对桂平的打击巨大,绝望之下,她给“杨奶奶”留下了一封遗书后,从后山一跃而下。
杨振德和大伙心急如焚地四处寻找,直到夜幕降临也没有放弃。最终,他们找到了满身是血的桂平。所幸抢救及时,桂平捡回了一条命。
“你个傻孩子,怎么就这么想不开呢……”杨振德心疼地责备道。
“杨奶奶……”
两人紧紧相拥在一起,这一刻,杨振德就是桂平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

1935年4月,杨振德在转移时,不幸被敌人俘虏,后被囚禁在九江反省院,结果不久,这里的许多犯人都染上了伤寒病,院长的侄子也不例外。
院长找遍了所有医生,可不论如何治疗,病情都没有任何好转,这时,他忽然想到了杨振德。
这个懂医术的老太或许能成为他们的救星。于是,他硬着头皮,让杨振德为狱中的犯人治病。

在杨振德的治疗下,狱中多数犯人的病症均有所好转,而她也就此机会为大家宣传革命道理。
直到“西安事变”后,杨振德才被放了出来。这一时期,国内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女儿邓颖超也就更忙了。
杨振德一个月能见女儿一次,就已经很不错了,她多想与女儿多相处相处,可她明白,个人情长在家国大业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每当邓颖超询问她需要什么,或者有什么困难时,她总是微笑着摇摇头,说:“很好,很好,什么都不缺,不用挂念我。”

由于革命形势的严峻,杨振德先后辗转武汉、湖南、贵州等地,她从不言苦喊累,在撤退的途中,还为大家治病。
1940年,长期的奔波和劳累让这位坚强的女子倒下了,看着母亲憔悴的面容,邓颖超泪如雨下,杨振德强撑着虚弱的身体,安慰道:
“小超、恩来,不要难过,我要回‘老家’去了......”
“我是不重要的人,不要再为我奔忙了......” 这是杨振德留给女儿和女婿的最后一句话。
1940年11月18日,杨振德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享年64岁。

杨振德的一生,是对封建习俗的坚决抗争,她敢于挑战传统,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这种精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在追求个人进步的同时,她也不忘教育子女,传承革命精神。她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杨振德是追求真理、反对封建的斗士,是一位传奇的女性,是一位伟大的革命母亲。

参考资料
邓颖超背后的坚强女人. 光明网
周恩来的岳母杨振德:从官夫人到革命母亲. 湘潮
邓颖超母亲在瑞金二三事. 党史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