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纪传体史书从《史记》开始就有一个特点:除了帝王和极少数地位特殊的重臣之外,其他历史人物都是多人合传。比如在惜字如金的《三国志》里就有“董二袁刘传”、“荀彧荀攸贾诩传”、“关张马黄赵传”、“庞统法正传”、“周瑜鲁肃吕蒙传”、“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等等。
一般来说,合传是将有共同特点的多位历史人物写在一起,比如“董二袁刘传”的四人都是汉末大军阀等等。奇怪的是,《三国志》将固有印象中的东吴大将太史慈与割据军阀刘繇、士燮放在同一列传(《三国志·吴书·刘繇太史慈士燮传》)。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根据《三国志》记载,太史慈在刘繇败亡后一度在泾县(今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割据(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在《三国志·吴书》收录的历史人物中,除了孙家三代和刘繇、士燮,只有太史慈曾有割据一方的经历。
第二,鲜为人知的是,太史慈病逝于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在这一年尚未平定袁氏,诸葛武侯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才出山,孙权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才弄死了杀父仇人黄祖。也就是说,与东吴其他文臣武将相比,太史慈在孙权时期几乎没有什么表现,甚至算不上孙权的臣子。
鉴于以上两点,身为武将的太史慈既不能与以周瑜、鲁肃、吕蒙为代表的军事统帅合传,也不能与“江东十二虎臣(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合传,而太史慈本人又没有单人列传的地位。正因如此,《三国志》只能将太史慈与同样割据一方并孙权关系不近的刘繇、士燮放在同一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