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2月9日,被誉为我党诤友同时也曾担任河北省政协副主席的孙越崎在北京逝世了,享年102岁。但更多的人还是喜欢称呼他为“工矿泰斗”和“煤油大王”,这既是两个标签。
同时也暗示了孙越崎一辈子奋斗的事业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孙越崎在煤炭石油领域的贡献无可争议但他却是当年反对建设三峡工程的代表之一。同时孙越崎也是三峡工程调查组组长。
为什么这样戏剧性的一幕会在孙越崎身上出现?其实是孙越崎虽然反对三峡工程但并没有全盘反对的缘故。孙越崎提出在这样一个大工程上要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不能有一点冒进。
因为三峡工程关乎到了上千万人的民生和未来的生活。简言之,孙越崎反对在建设三峡工程中采取一些极为激进的做法而非反对建设三峡工程的提出主体和建设主体,是“论事不论人”。
众所周知,三峡工程自提出时起,就迎来了各式各样的争议。即使孙中山先生贵为国父也不能完全避免。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开发长江三峡水力资源的重大构想。
1932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下设的建设委员会派出了一支水力发电勘测队伍在三峡地区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勘查和测量工作,最终初步拟定要在葛洲坝和黄陵庙两处地带修建低坝。
这是我国官方专门为开发利用三峡水力资源进行的第一次勘测和设计工作。但后来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我国进入到全民族抗战的缘故,三峡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最后不得不就此停滞搁浅。
直到抗日战争临近结束,国民党才腾出手来关注这件事情。然而,国民党此时却在积极准备内战,再加上我国缺少在国际上拥有权威地位的专家,因此蒋介石便把工程交给美国人去做。让美国专家详细评估三峡工程的可行性。1944年,美国专家萨凡奇去到三峡进行实地勘察。
没过多久,“萨凡奇计划”横空出世了。萨凡奇之所以会这样热忱主要是三峡大坝独具魅力。萨凡奇曾言,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没有像三峡这般专门适用于建设建成大坝的。这份计划没有辱没萨凡奇的声名,反而让这位美国专家成为了“三峡大坝之父”(三种说法中的一种说法)。
因为这份计划相当务实、特别详备,从主体工程到如何开发再到中美之间技术合作的展开,所有要点均跃然纸上。1946年,萨凡奇以奔走四方的积极姿态促成了中美两国的初步合作。
但内战中遭遇失败的国民政府已经大势已去,这件事情也就此而搁置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后,长江流域曾多次遭遇大洪水,三峡大坝建设项目再一次闯入一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视野当中。
从毛主席到邓公,几乎所有领导人都在关注三峡工程的建设建成。作为有技术有经验的专家,包括孙越崎在内的所有人也都把精力集中在论证三峡主体工程建设的利与弊、得与失之上。
1988年,孙越崎在全国政协第七届委员会上被任命为全国政协三峡工程专题组组长。为论证三峡工程的利弊得失,孙越崎抱着对国家民族负责的态度查阅了大量有关三峡工程的资料。
除此之外,孙越崎还亲自到去到了长江上中游地区进行了为期38天的实地调查。然而,这个时候的孙越崎已经95岁高龄了。孙越崎这次的调查也和萨凡奇一样,尽可能地详之又详。
孙越崎提出了以下观点:在系统性认识上,对三峡工程的复杂性、影响生态环境之普遍性和严重性以及建设工程所涵盖的时间长、规模大、涉及移民数量较多等特点要做到全面的程度。
也就是以上几个角度必须抓住最微小的细节之处,一点疏漏也不能有;在防洪问题上,如果仅靠修建三峡大坝来防洪,不仅保不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还可能适得其反,危害到上游地区;
在发电问题上,主张因地制宜。不能说三峡地区蕴藏着巨大的水能就要把三峡地区的水能输送到其他地区,诸如华东和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本来就以火力发电为主,暂时可以不用改变。
如果说各大地区的发电需求基本可以得到满足,要淘汰落后产能,将污染较重的火力发电转换成清洁能源当中的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那么三峡工程才有了建设的必要性;
在航运问题上,孙越崎认为长江的规划和整治应以航运为主而不是大力将防洪摆在重要位置。一个原因是像黄河即使想要搞大规模的航运也没有条件,而且黄河沿线和长江沿线差距巨大。
如果在长江上游修建了大坝,让长江的通航条件没有以前那么好了,那么长江水道的黄金发展也就会不复存在了;另一个原因是长江防洪在于疏通而不在于以人力调控的方式制住上游。
也就是长江中下游的大小河网疏通工程才是重中之重。长江拥有大大小小的支干河流网络,和黄河不尽相同。如果把长江比喻成大树的主干,这些支干就相当于是大树的细小树枝分叉。
当主干由于承受压力过大达到不堪重负的程度时,相应的,这些树枝分叉如果不能发挥作用,那主干就会像膨起来的一个气球一样;在建设时机问题上,孙越崎认为三峡工程量十分巨大。
在国家财政比较充裕的时候进行才最为合适。这些观点得到一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88至1991年这三年是国务院成立的三峡工程论证委员会反复论证三峡工程可行性的日子。
三峡工程最终还是被敲定。然而,在场讨论的专家们却一致认为反对建设三峡工程的人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因为这些反对者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可以更好发挥集思广益的作用。
被任命为三峡工程调查组组长的孙越崎也就此成为“既反对建设三峡同时又对三峡工程从无到有做出了极大贡献的人”。孙越崎病逝后,为继承和发扬家乡名人孙越崎的爱国敬业精神。
浙江绍兴特地投资了3000万元建设了一所命名为越崎中学的高级中学。校内设有 “孙越崎纪念馆”并且在许多地方可以见到孙越崎雕像。孙越崎虽是国民党但也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参考文献和资料:[1] 薛毅 孙越崎传略.[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02)
人民政协报 [告诉你一百个精彩的提案故事——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编《100件有影响力重要提案的故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