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培土控温技巧,覆膜浇水科学化,豆荚密集上市早

云端听风 2025-02-17 19:04:27

在农业生产中,豌豆作为一种营养丰富且广泛食用的作物,其生长过程需要精心的管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豌豆培土控温、覆膜浇水这些科学的种植技巧,以实现豆荚密集,让豌豆早日上市。

豌豆喜欢温和湿润的环境,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 15 - 20 摄氏度之间。然而,温度的波动往往难以控制,尤其是在春秋季节,日夜温差较大。如果没有适当的措施,豌豆的生长可能会受到影响。

先说这培土控温。我们都知道,给豌豆培土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管理手段。一般来说,在豌豆生长过程中进行 2 - 3 次培土为宜。第一次培土在幼苗出土后,大约长出 3 - 4 片真叶时进行,此时培土厚度约 2 - 3 厘米。这样可以保护豌豆的根系,同时促进侧根的生长。第二次培土在豌豆开始爬架时,培土厚度增加到 5 - 8 厘米。这不仅能固定植株,还能增加根系的透气性。

从温度控制的效果来看,经过科学培土的豌豆地与未培土的相比,温度稳定性有显著差异。以一个 100 平米的试验田为例,在白天晴朗时,未培土区域的土壤表面温度最高可达 35 摄氏度,而培土区域则能维持在 30 摄氏度左右。到了夜晚,未培土区域的土壤温度可能会骤降至 8 - 10 摄氏度,培土区域能保持在 12 - 15 摄氏度。这样稳定的温度环境,使得培土的豌豆生长更加健壮,植株高度平均比未培土的豌豆高出 10 - 15 厘米,叶片数量也多出 2 - 3 片,光合作用更加充分,为豆荚的形成和膨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谈谈覆膜浇水。覆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豌豆种植也是如此。在播种后,及时覆盖地膜能够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选择厚度为 0.01 毫米的聚乙烯地膜为宜,覆盖时要确保地膜紧贴地面,四周压实,防止漏风漏气。

在实际测量中,覆膜的豌豆地相较于未覆膜的,土壤含水量在生长前期能保持高出 20% - 30%。比如在播种后 10 天,未覆膜区域的土壤含水量为 35%,而覆膜区域能达到 45% - 46%。这意味着覆膜的豌豆苗能够更好地吸收水分,在发芽和幼苗生长阶段表现得更加旺盛。

浇水也是种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豌豆的生长期需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但也要避免过度浇水造成积水。一般来说,在豌豆生长前期,每隔 5 - 7 天浇一次水,每次浇水量为每平米 10 - 15 升;在开花结荚期,浇水量要适当增加,每隔 3 - 5 天浇一次水,每次浇水量为每平米 15 - 20 升。

通过对两块相同面积、同样种植条件的豌豆地进行对比,一块按照每次 10 升水,5 天浇一次的规律浇水,另一块则随意浇水。结果是,规律浇水的豌豆地块,豆荚形成数量平均每株达到 8 - 10 个,豆荚饱满,产量较高;而随意浇水的地块,豆荚形成数量平均每株只有 5 - 6 个,且豆荚不饱满,产量明显低于前者。

通过科学的培土和合理的覆膜浇水管理,豌豆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通常情况下,未采用这些科学方法的豌豆从播种到豆荚上市需要 80 - 90 天,而采用科学方法管理的,仅需 70 - 80 天左右。在市场供应方面,早上市的豌豆价格优势明显。以一个小型种植户为例,如果按照常规方法种植,每亩产量约 1000 公斤,按照市场价格每公斤 4 元计算,亩收益为 4000 元。而采用科学的培土控温和覆膜浇水技术后,每亩产量能达到 1300 公斤左右,由于上市提前 10 - 15 天,市场价格能达到每公斤 6 元,亩收益则能达到 7800 元左右,收益大幅提高。

总之,在豌豆种植过程中,运用科学的培土控温以及覆膜浇水技术,能够创造适宜生长环境,提升植株状态,最终收获豆荚密集且优质,实现提前上市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