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大国的悲催海军梦:一掷千金造舰队,扭头一看海没了

同温层壹号 2023-05-14 22:58: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航空母舰登上了世界军事舞台之巅,“海军强国”成了所有沿海军事集团的主要发展纲领。冷战的军备竞赛,又将这种发展狂潮推向了高潮。

总体来看,海军力量强盛的国家,除了要有经济作为支撑,一个沿海的地理环境也是基础,比如中美俄,英法,日本、韩国、印度等。

至于那些缺少出海口,国境线与海洋无缘的国家,海军就并非刚需。

但梦想不应该被剥夺,就好比每个男人都曾向往大海……

蒙古海军“七武海”大家都耳熟能详:3条船,7个人,两门炮,司令都没见过海。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另一个国家的海军,他的命运,比蒙古更加悲惨。

乌兹别克斯坦,一个中亚内陆国,曾拥有全世界第四大内陆湖——阿拉海,也称“咸海”一半的治权。咸海湖面最广时期,南北跨度435公里,东西290公里,与我国华中地区一个行省面积相当。而其衍生支流还形成数十个小湖,几十万公顷的沼泽和湿地,生态环境丰富。

在全盛时期,咸海渔业发达,从业者数万,捕捞量占苏联总量的1/6。

发达的产业需要维稳,在上世纪90年代,中亚各国陆续开始发展海军力量。于是,本非沿海国的乌兹别克斯坦,决心以咸海为依托,打造一支内海海军。

起步很艰难,尤其在苏联大解体的影响下,想要发展出一支能看的海军部队,没钞票是不行的。直到21世纪初,阿富汗战争爆发后,随着国际环境的宽松,经济的复苏,乌兹别克斯坦斥巨资从欧美、阿联酋等国相继购入了大大小小40艘巡逻艇、扫雷艇等中小型军舰,组编2500多人,组建出一支实力不俗的海军舰队。

然而天不遂人愿,这支咸海舰队刚成立不久,就被上帝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时间要追溯到解体前夕。

苏联成立之初,当局曾针对咸海出台了一系列改造政策。其主要建设工作大致是:在咸海南北两条母亲河,也就是主要径流河——锡尔河与阿姆河,拦河筑坝,开垦支流,将周边的沙漠和荒地改造为棉粮耕地,从而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工作。

这就是著名的“自然改造计划”,包括卡拉库姆运河、阿姆布哈尔引水渠、塔什萨卡引水渠等工程等。

值得注意的是,咸海之所以被称为咸海,是因为流入的水量小于蒸发量,含盐量远高于普通淡水湖。再加上咸海处在降水少的地区,所以实际面积一直在缓慢缩减。

而运河工程的搭建,则进一步加速了这个过程,咸海的消亡,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从国家整体经济建设的角度讲,这项工作是成效显著的:

这些巨量的水利设施,将卡拉库姆沙漠改造为数十万公顷的生产良田。为吉尔吉斯斯坦提供了一半的国民电力供应。

到了80年代,苏联的棉花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5,其中95%都来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的新农田。

此外,苏联境内40%的水稻、25%的蔬菜瓜果,32%的葡萄也产于此地区。

然而,强行改造大自然结果终究是涸泽而渔。农业的硕果如果没有环境治理保驾护航,一切都将化为泡影。

粗犷的农业经济虽然带来了显著效益,但苏联人并没有意识到,改造流域的水资源平衡已经被打破。随着开荒面积的不断扩张,水资源的供给量逐渐入不敷出,水循环被不断打破。而且由于支流越来越多,河水在分流过程中大量蒸发、渗透,没得到有效利用。

这样一来就导致,农田的良率开始下降,农作物减产。

而曾经一望无际的咸海,也随着河水注入量的减少,水平面不断下降,水运经济崩溃,渔业遭到毁灭性打击。

到了80年代末,咸海蒸发为南北两海,大片干涸的湖底积满盐分。在风力的作用下,这些盐分被吹进苏联人新建的农田,造成土地盐碱化、沙漠化,曾经的良田又再次变回了荒漠。

水资源的消失和粮食的匮乏,击垮了当地的民生,大自然的报复,来得是如此迅猛。

尽管咸海的干涸已成为既定事实,但乌兹别克斯坦人显然低估了它消失的速度。海军建设工作盲目开展,一掷千金,仅仅数年后就全部搁浅,沦为“河床军”,成为世界一大奇景。

如今,属于乌兹别克斯坦的南咸海只剩下1000多平方公里,比“自然改造计划”前缩水了几十倍。按照估计,到了2030年,整个咸海就会彻底消失,成为历史。

改造自然,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本身并无过错,但一旦超出大自然的容忍限度,只会适得其反,自食恶果。乌兹别克斯坦海军的诞生与毁灭,只不过这场浩大的人与自然战争中的小小缩影罢了。更多的苦难,早已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0 阅读:1301

同温层壹号

简介:网罗热点奇闻,分享独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