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南明区的某商场最近摊上事儿了,一个卖工艺品的小店老板匡先生,因为多卖了几张春联,竟然被管理方直接拉闸断电。听着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这不就是过年嘛,谁家还不得贴个喜庆春联啥的?可在这里,这么一桩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却演变成了一场合同纠纷、商业规则和道德讨论的大戏。
要说事情是咋回事,其实很简单匡先生租下商场的一间铺子,本来只做工艺品生意。但最近经济环境冷清,他也就动起脑筋,在春节期间进了些春联试着搭配着卖。结果没想到,这波操作让管理方炸锅了,说他这是超范围经营,影响其他商家的利益。于是乎,话都没多说一句,上来就给人断电。这手段吧,不夸张地讲,有点硬核。
后来媒体一曝光,大伙议论纷纷,两边各执一词。网友们基本站匡先生这一边,说句大白话:现在开门做生意容易吗?大家都是为了生活奔波,小微企业尤其难,一些灵活调整怎么啦?更何况,人家只是加售季节性商品,又不是改行卖煎饼果子。而且你想啊,要是每逢春节都死守所谓条条框框,那岂不是连红火气氛都少了一半?
但管理方也觉得自己委屈。他们表示,这不仅仅是针对一个人的事,而是牵涉到整个商业街区运营。如果放任这种情况扩大化,那么统一规划和业态布局可能会崩盘,到时候损害的是所有商户的集体利益。所以,他们才采取强制措施,为的是维护整体秩序。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开始头疼起来:到底该支持谁呢?乍看之下,好像双方都有理,但细究一下问题却并不简单。从法律角度来说,如果合同明确规定只能销售工艺品,那确实需要厘清印刷春联算不算广义上的工艺品。不排除其中存在灰色地带毕竟定义模糊的时候,总归还是要坐下来谈谈对吧?
可是换个角度想,即便匡先生确实踩线,多半也是迫于现实压力,并非存心挑战规则。而相较于严苛机械地执行制度,是不是可以尝试用一些更柔性的方式去处理,比如警告或协商呢?咱别老想着动粗,现代社会讲究合作共赢呀!
不过,说回拉闸断电这个操作,还真挺让人摇头叹息。有句话叫一刀切易,一碗水端平难。强制停电虽然能立竿见影,但它传递的信息是什么呢?恐怕更多是一种不容置疑的姿态,而非解决问题的诚意。在经济寒冬里,每位租户都是帮忙撑住市场运转的重要力量,与其打压驱赶,不如给予适当宽松政策,共同熬过艰难时刻。这既符合契约精神,也体现出一点温情脉脉的人情味,对吧?
而且仔细琢磨,这件事背后其实反映出了两个普遍现象。一方面,小型实体经济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压力测试,从房租成本到消费低迷,无处不是紧箍咒般的问题;另一方面,各类商业管理模式亟待升级创新,以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新局面。如果始终抱残守缺,只盯着过去制定好的规章硬套,那无异于自缚手脚,把彼此推向僵持与对立。
所以我倒觉得,与其争吵谁占理,更应该关注如何从根本上改善类似矛盾发生的土壤条件。例如,可以引入更加弹性的租赁协议,根据不同时间节点提供定制化建议;又或者成立独立第三方调解机制,让双方意见能得到充分表达和公平仲裁。这些办法看似麻烦,但长期来看,却能帮助构建健康稳定的发展生态,不至于陷入今天这样尴尬局面。
当然,对于消费者而言,我们也要意识到自己的选择权其实很重要。当我们愿意为这些努力求生存的小店买单时,就是在默默传递一种信号:我们支持那些充满烟火气息、本分经营的小人物继续坚守梦想。不管未来经济形势如何变化,希望这样的朴素善念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参考信息来源:新华网《贵阳南明区某商城因售春联与租户发生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