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千亿级央企整合获批,关乎青岛支柱产业腾飞

青记爱观察 2025-01-09 03:28:13

中国船舶(600150)1月7日晚间公告,近日,国务院国资委等主管部门出具了有关批复意见,原则同意公司向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全体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总体方案。

本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交易完成后,公司实际控制人仍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最终控制人仍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024年9月2日晚间,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船舶”)与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重工”)双双发布公告:双方于当日签订协议,前者拟通过向后者全部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后者。

截至2024年12月30日,中国船舶市值超 1600 亿元,中国重工市值超 1100 亿元,此次交易总价超 1100 亿元,中国船舶为本次换股吸收合并发行的股份数量合计为 30.44 亿股。

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分别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从产能布局来看,中国船舶工业集团重点在南方,主要包括江南造船、沪东中华造船、广船国际等,被称为“南船”;中国船舶重工集团重点在北方,主要包括大连造船、青岛北海造船、武昌船舶、中国动力等,被称为“北船”。

2019年,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所属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已经实现整合,共同组建央企中国船舶集团。

此番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两支造船“国家队”的合并,有一个重要背景:

随着全球造船市场持续升温,全球船厂格局迎来大洗牌,今年上半年,中国新拿下全球四分之三的造船订单,资源布局面临新一轮调整;

“南北船”合并后,将整合两家企业的优势科研生产资源和供应链资源,驱动中国造船业规模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继而承接更多大型LNG船、油轮、新能源船舶等高端船型,创造更高利润,占据世界领先。

作为中国重工的重要业务布局,青岛北海造船或将由此迎来新一轮调整动作。

一方面,考虑到央企产能分配的特殊性,青岛需要进一步对接中国船舶集团总部,争取大型油轮、新能源船舶等高端船型订单乃至新业务板块的落地,推动青岛船舶海工优势产业再上新台阶。

另一方面,瞄准关键产业链环节,如新能源船舶“三电”系统、关键零部件、设计研发等进行布局,增强青岛造船产业链韧性。

从十年前“南北车”合并为中国中车,到如今“南北船”的合并,央企深化改革、央地合作不断提速下,青岛也需要充分发挥地方禀赋优势,助推国家战略落地。

1

在中国船舶集团这几年的布局中,青岛的地位一直在提升。

首先是北海造船等3家船企“升格”为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中国重工二级子公司。

2021年12月30日,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同意将全资子公司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97.59%股权、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100%股权、中船重工(青岛)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100%股权全部划转至公司直接持有。本次整合完成后,上述3家公司将成为中国重工二级子公司。

公告称,此次整合旨在进一步巩固青岛北船在超大型矿砂船、大型散货船、大型修船改装等领域的优势地位,大力拓展集装箱船、大型油船等主建船型,充分发挥青岛北船作为海西湾造修船基地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将青岛北船发展成为全球知名船海企业。

“升格”之后,北海造船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2022年,北海造船接单量位居世界船厂排名第六位。其中,超大型矿砂船业绩居全球第一,大型散货船市场占有率世界领先。

到2024年4月,北海造船手持订单达60余艘,排到了2028年下半年。

作为青岛头部船企,北海造船订单大爆发,带动了青岛造船业垂直崛起。

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青岛民用钢质船舶产量由8.89万载重吨激增到220万载重吨,五年激增2374.69%。

再者是中船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简称“民船中心”)总部迁址青岛,弥补了青岛市乃至山东省缺乏船舶研发设计的短板,有力推动青岛造船业高端化发展。

2023年10月26日,民船中心总部迁址青岛后的首艘设计船舶交付。据了解,该船为21万吨LNG双燃料散货船,为韩国H-Line公司建造,由民船中心设计、北海造船建造。

具体到合作方,比利时、新加坡、法国、日本等国际航运巨头是北海造船主要合作方。

比如北海造船已陆续承建比利时CMB公司26艘绿色节能型的21万吨散货船订单;与新加坡东太平洋航运公司的合作,双方于去年10月、今年2月接连签下10艘、4艘造船订单。

2

除了此番“南北船”的合并,另一在青重点布局的央企中国中车,此前也经历了合并重组。

为进一步提升业务规模,2014年,“南北车”采取中国南车吸收合并中国北车的方式进行合并,新组建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打造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跨国经营、全球领先的大型综合性产业集团。

可以发现,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的合并,同样处于全国轨道交通以及“一带一路”基建利好的黄金时期。在此背景下,“南北车”合并后新成立的中国中车迎来了迅猛发展,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技术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

搭乘“南北车”合并契机,青岛迎来了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黄金期。

合并完成后,中国中车业务布局全面优化,全国四个核心子公司分别为青岛的四方股份、长春的长客股份以及株洲的株机公司和株洲所。其中,四方股份主营业务包括铁路动车组、客车、城轨车辆研发、制造,铁路动车组、高档客车维修等。

透过中国中车历年财报,主营业务铁路装备业务长期占据公司营收半壁江山。随着全国掀起高铁、地铁建设大潮,青岛作为中国中车铁路动车组业务主阵地的优势持续放大,轨道交通产业飞速发展。

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从运营时速200公里到350公里……2022年,青岛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产值超1200亿元,全国60%高铁动车、25%地铁车辆均在青岛生产。

除了国内市场,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等国家基建合作走深,中国中车也在加速拓展海外市场。开放优势突出的青岛,再次成为中国中车出海的主阵地,高铁列车等加速出海。

在中国中车带动下,截至2023年,“青岛造”的列车已驶向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持续为世界轨道交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新一轮行业周期下,中国中车正在发力新能源储能、关键零部件等新业务板块,青岛也在积极争取中国中车相关资源支持,延伸轨道交通产业链。

2022年6月14日,中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简称“中车制动”)在青揭牌成立,这是中国中车迅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增强产品综合竞争力、补强轨道车辆全产业链发展优势的重要举措。

成立不到一年,中车制动便实现了具有代际特征的新型城轨电机械制动系统在国内首次实现装车应用。在印尼雅万高铁中,中车制动提供了烟火监测系统、交直流绝缘监测系统等诸多核心系统产品,为列车开通运行提供了坚实助力。

2024年3月20日,青岛市长赵豪志在青会见中车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马云双时表示,希望加强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领域的合作。

目前,在新能源储能领域,中车在青岛已有布局,如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为中国最早将超级电容应用于地铁再生制动能量吸收利用领域的企业,已在超级电容领域深研多年。

3

借鉴“南北车”合并后的发展脉络,青岛也需要充分抓住“南北船”合并机遇,为青岛造船业注入新生机。

目前,北海造船的优势集中在超大型矿砂船、大型散货船、海工装备等船型,在LNG运输船、原油船等油船、邮轮等高端船型方面优势不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同为中国重工子公司的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连造船”)在LNG船、原油船等油船领域优势十分突出。

据了解,大连造船于2022年正式加入大型LNG运输船建造的行列,是全国具有建造大型LNG运输船的五家船厂之一。截至今年6月,大连造船手持大型LNG运输船订单数量达到15艘,船期最长的排至2028年,实现了大型LNG运输船的批量设计、批量接单和批量建造。

大连造船已参与到中国船舶集团与卡塔尔能源集团合作的18艘全球最大27.1万立方米超大型LNG运输船项目建造中。

据财联社8月28日报道,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中国重工子公司大连船推近日已中标18艘全球最大27.1万立方米LNG运输船螺旋桨订单,金额超亿元。

能源运输市场持续火爆,北海造船已涉足原油运输船领域。

2023年,北海造船联合中国船舶工业贸易有限公司与欧洲油轮巨头EURONAV公司首单31.9万载重吨VLCC建造项目成功签约,标志着北海造船成功进入超大型油轮市场。

2024年9月2日,该船正式开工建造。据了解,该船未来可配置两个6000立方米氨燃料储罐,为实现船舶“零碳”运营奠定基础。

坐拥国家三大造修船基地之一的海西湾,青岛造船产业链完备,使得北海造船在新能源造船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

目前,北海造船绿色船型覆盖率已达84.5%,覆盖LNG、绿色甲醇、氨燃料等清洁能源。

尤其在新能源造船的关键技术“三电”系统领域,青岛在电机领域已集聚一批头部企业及科研院所,相关技术成果全国领先。

2024年5月18日,中船发动机研制的国内首台甲醇双燃料低速机——6G50ME-C9.6-LGIM+EGRBP已成功交验;今年初,搭载中国船舶712所综合电力推进系统的“蓝鲲01”1500吨自升自航式一体化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在青岛顺利完成航行试验……

此外,在电池领域,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正在固态电池领域持续突破,研发推出能量密度更高、使用寿命更长、安全性更高的全固态电池。

在全球航运业“脱碳”政策下,新能源造船已是大势所趋,青岛也需要牢牢抓住这一机会,在新能源造船领域实现更大突破。

1 阅读:869
青记爱观察

青记爱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