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一个人游记:金莲川上的元上都遗址.金莲花花海

圣恒说旅游 2024-07-17 02:02:00

夜卧,一个晚上,就从吉林四平来到了桑根达来。

清晨,从火车车窗看到外面的浑达善克沙地连绵起伏的沙丘。

这是一趟草原列车,从一个浩特(城市)到另一个浩特。

下来火车,前面就是桑根达来小站,远远看到出站口前面几辆过来接人的跑线车。

桑根达来火车站,以前路过了无数次,这是第一次从这里下车。

时间还早,到桑根达来镇里逛逛。

小镇不大,却是红旗飘飘,后来发现好像内蒙古所有的地方都热衷于挂满国旗。

上车,出发~

先进正蓝旗所在地上都镇看看

然后就直奔主题—元上都遗址公园

到了,这里是游客中心。

售票处就是一个大蒙古包

地图

这里的旅拍确实可以

进入景区,这里距离遗址还非常远,只能遥遥看到天际线上元上都遗址城墙的一线。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地处闪电河畔金莲川草原之上,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始建于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总占地面积达250平方千米;是中国历史政权元王朝的首都遗址、蒙元文化的发祥地,蒙元王朝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及对外交往中心。

2012年6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浮雕,忽必烈与他的小兄弟们!

在景区入口与元上都遗址之间,是金莲川草原。

金莲川草原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端的正蓝旗,草原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是草原风光和蒙古族民族风情的有机结合。金莲川草原正蓝旗闪电河两岸的金莲花午前为花蕾,午后为花瓣,花大色黄,每年7月至8月是金莲花盛开的季节。金莲川草原曾经是辽、金、元三代帝王的避暑胜地。

历史上元代著名的金莲花草原,800多年前这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是元代鼎盛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蒙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金莲川,原名曷里浒东川,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年)五月,以“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义”,将曷里浒东川命名为金莲川。

金莲花

金莲花晒干可以泡茶喝

上都河,滋养了金莲川草原。

上都河,也就是滦河上游。

南关位于皇城南门明德门外的御道两则,南北宽约800米、东西长约1500米,地表遗迹分布面积约94公顷。宽阔的御道是皇帝和官员进出上都的主要通道。建筑沿御道和街巷两侧设置,主要是酒肆、道和街巷两侧设置,主要是酒肆、客栈、从事商品交易的各类店铺。元代诗词“滦水桥边御道西,酒旗闲挂暮檐低”、“滦河美酒斗十干,下马饮者不计钱”描述了南关的景象。

元上都始建于1256年,初名开平府。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称汗。1263年诏令为上都。1264年~1358年,元上都作为“两都巡幸制”的都城之一,始终是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皇帝每年农历4~9月来此驻夏、处理政事、接受外国使节和宗王贵族的朝觐、举行诈马宴。

皇城正南门,是从宽阔的御道进入元上都的第一座城门,位于皇城与宫城的南北中轴线上,门外设瓮城,呈长方形。明德门外是南关,元代诗歌中“偶因试马小盘桓,明德门前御道宽”、“明德城南万骑过”、“滦水桥边御道西,酒旗闲挂木檐低”、“滦河美酒斗十千,下马饮酒不计钱”的生动描述,是明德门前景象的真实写照。

元上都遗址鸟瞰图,内里是宫城,外面是皇城,最外围是外城。

步入历史

元上都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精髓结合于一座城市的杰出范例,展现了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国家元朝的建立和治理。游牧与农耕文化兼容并蓄的城市模式,在世界文明史和城市规划设计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

绝大多数游客都是坐景区交通车往返

我是徒步走进来的,单程大概四公里左右,休息一下。

前面就是宫城

宫城南门,位于皇城和宫城的南北中轴线上,进宫的官员至此门必须下马步行。御天门前是宽阔的广场,皇帝在上都期间下达的诏旨,都要在御天门前发布。元代诗歌“御天门下闻诏书,驿马如飞到大都,九洲四海服训诰,万年天子固皇图”、“御天门下百官多”、“大乐出端门,金龙日正墩。千官齐跪听,百姓列行屯”生动描绘了御天门前的景象。

进入宫城,前面就是大安阁。

已发掘的大安阁建筑基址位于宫城中心,上层为明清时期的喇嘛庙遗址,下层经考古与史料印证为元代大安阁的建筑基址。西南角处出土的完整汉白玉龙纹建筑构件,高2.1米,宽0.53米,厚0.53米,两面雕两条对称的精美五爪腾龙和错落有致的花卉。印证了《马可波罗游记》“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人心目”的描述。

大安阁建于1266年,坐落在宫城中央,规制尊稳秀杰,是上都的正殿。元朝皇帝在这里登极、临朝、议政、修佛事、举行重大典礼,元成宗、武宗、天顺帝、文宗、惠宗即位的忽里台都在此召开。“大安御阁势岩亭,华阙中天壮上京”、“曾甍复阁接青冥,金色浮图七宝楹”等元人诗句,表现了大安阁高入云霄的雄伟气势和精心雕琢的建筑风格。

此地空余地基和柱础

过了大安阁,前面就是宫城北门穆清阁。

穆清阁位于皇城与宫城中轴线北端,建筑基座与宫城北墙连为一体,是皇帝议事、宴饮、赏乐、纳凉的重要场所。《析津志》记载:“至正年间,今上新盖穆清阁与大安相对,阁之西陲俱有殿”。“北阙岩晓号穆清”、“日暮君王幸穆清”、“箫韶时听凤凰声”等元人诗句,表现了穆清阁“特出层霄,冠于前古”的雄伟气势和乐曲环绕九霄的胜景。

地基较高,游客盘旋而上。

穆清阁没有了,现在位置是敖包。

站在高高的穆清阁遗址上,俯瞰元上都。

元上都遗址主要由宫城、皇城、外城、关厢、寺庙、墓群、水利工程等遗存组成,以宫殿为中心,呈分层、放射状分布。

既有土木为主的宫殿、庙宇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传统的蒙古包式建筑的总体规划形式,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的产物、古代城市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的突出代表。

穆清阁偏殿遗址残留的地基和柱础。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坐景区交通车返程

到草原上去骑马体验

草原依旧,骏马奔驰,只是历史大潮已经滚滚向前。

历史沿革

蒙古宪宗元年(1251年),蒙哥汗在漠北即位,命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忽必烈南下驻帐于滦河上游的金莲川地区,建立有金莲川幕府。

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忽必烈命近臣刘秉忠于桓州城东、滦水北岸建城,初名开平府。

蒙古宪宗九年(1259年),开平府城池竣工。

元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开平府。

元中统四年(1263年),诏改开平府为上都,古称上京。

元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建大都城,为冬都,确立有两都巡幸制度,上都为夏都。

元大德二年(1298年),元代科学家郭守敬设计修建有铁幡竿渠。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重修上都穆清阁。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红巾军攻陷上都城,宫阙城池毁于兵火。

明初,元上都旧址设有开平卫治所。

明宣德时期,开平卫治所南徙独石,旧址成为废墟。

0 阅读:0

圣恒说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