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开年,积极财政政策以 “靠前发力” 的姿态加速落地,为经济平稳运行注入强劲动能。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 1 至 2 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 45096 亿元,同比增长 3.4%,支出进度达 15.2%,显著高于过去三年同期水平。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折射出财政政策精准发力的政策智慧和实践效能。

财政支出进度的明显提速,展现出政策执行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在财政收入同比下降 1.6% 的情况下,支出端的持续加力凸显出宏观调控的决心。增值税 1.1% 的小幅正增长与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开年 “开门红” 形成呼应,印证了实体经济的回暖迹象。证券交易印花税 58.9% 的强劲增长,则与资本市场活跃度提升密切相关,反映出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修复。这种收入结构的优化调整,既体现了经济转型升级的积极态势,也为后续政策实施创造了更大空间。
在政策工具运用层面,留抵退税政策的迭代升级成为关键抓手。自 2024 年 4 月实施以来,这项政策通过提前退付、扩大覆盖范围等创新举措,累计向企业注入超过 6000 亿元现金流。2025 年政策进一步优化,将中小微企业存量留抵税额退还时限提前,显著缓解了市场主体的资金压力。这种 “早退快退” 的机制设计,不仅加速了政策红利的释放速度,更通过精准滴灌强化了微观主体的抗风险能力。

地方专项债券的发行节奏调整,成为财政发力的另一重要维度。截至 2025 年 2 月,新增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已达 2292 亿元,置换债券招标完成 2669 亿元。通过债务置换降低融资成本的政策创新,使得地方债务平均利率下降超过 2 个百分点,有效化解了存量债务压力。这种 “开前门、堵后门” 的债务管理策略,既保持了必要的投资强度,又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提供了可持续的资金保障。
从政策效果看,重点领域的积极变化正在显现。铁路船舶、计算机通信等先进制造业税收的持续增长,印证了产业升级的推进力度;科研经费投入的持续加大,则为创新驱动发展夯实了基础。这些结构性改善既得益于财政资金的精准投放,也反映出政策引导下市场预期的稳步改善。当前,随着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工具的陆续推出,财政政策的工具箱更趋丰富,为应对复杂经济形势储备了充足的政策弹药。

站在新的发展节点,积极财政政策的持续发力仍需注重三个平衡:短期稳增长与长期调结构的平衡、总量扩张与效率提升的平衡、政策力度与风险防控的平衡。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财政政策正从 “量的积累” 转向 “质的跃升”,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畅通经济循环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这种政策演进既体现了宏观调控的智慧,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