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讲古丨《木兰诗》:从历史、文学和民间故事走来的花木兰

曲江家文化 2024-06-12 22:14:03

入选初中教材的《木兰诗》,是我们很多人背的第一首叙事长诗,但是记得当时其实背起来并不费力,这可能是因为其不仅语言琅琅上口,而且很有故事性。而以花木兰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不仅国内拍了很多次,连好莱坞都拿去拍了动画电影。那么,木兰诗所传诵的花木兰故事,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么?

现在我们一般认为《木兰诗》是北朝时期的民歌,虽然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应该是隋末唐初的。但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著录有《木兰诗》的古籍,已经是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了。而在这部书中,提到《木兰诗》是摘自《古今乐录》。但《古今乐录》这部书如今已经失传了,而在《隋书·经籍志》则曾提到过《古今乐录》这本书是出自南陈的僧人智匠。南朝的时代基本与北朝同步,可以据此判断它是北魏民歌。

这里的疑点是,因为唐朝人的书中没有出现过完整的《木兰诗》原文,所以对它的传世脉络存疑。但是,唐朝的多个书籍却都有提到过木兰诗和花木兰其人。如唐元稹在《乐府古题序》中提到:“···其余《木兰》、《仲卿》《四愁》、《七哀》之辈,亦未必尽播于管弦明矣。”从这个记录可以看出,当时就有通过乐府音乐形式传唱的《木兰诗》。还有唐李冗在《独异志》中写到:“古有女木兰者,代其父从征,身备戎装,凡十三年,同伙之卒,不知其是女儿”,所描述的故事脉络和我们今天读到的《木兰诗》情节完全相契合。

由此脉络可循,《木兰诗》确实是流传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并且在唐朝时已经是颇为人知的故事了。

而这个民歌和故事,就算不是真花木兰其人,也是有真实历史可循的。我们知道北魏是由鲜卑人建立的王朝,而在鲜卑人的习俗中,不仅充满着尚武的精神,而且妇女地位也很高,不仅操持门户之务,还常常参与军政之事。因此,在北魏的历史中,曾经多次提到过女子参与作战的记载。比如《魏书·李孝伯》提到一首《李波小妹歌》,就提到一个射箭武艺非常高超的女将李波小妹。还有《杨大眼传》中,提到杨大眼的妻子潘氏善骑射,常常跟随军队一同作战,军中称呼她为“潘将军”。还有,后来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率领有名的娘子军作战。这些,实际上都是这种鲜卑风俗的体现。另外还有学者根据木兰诗的行军路线等对照历史考证,认为木兰应该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鲜卑军户。

而在木兰诗流传的过程中,民间故事也参与了对花木兰完整事迹的加工。比如传到清朝的时候,有史载和地方志认为木兰是河南商丘人,商丘还有个“隋孝烈将军庙,庙祀木兰”。康熙年间的《商丘县志·列女》中还有“木兰姓魏氏···慨然代行···历年一纪,阅十有八战···”这样的记载。如果照这份资料,那木兰是魏木兰,而不是花木兰。不过从民间故事的加工习惯来说,这个姓魏氏倒很可能是根据木兰是北魏人而传讹制作出来的。

另外,在木兰诗中,并未提到木兰的姓氏。尤其是唐宋的书籍中也都是提到木兰,而没有提到花木兰。所以,倒是很有可能,木兰是姓木名兰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今天总是第一印象便是花木兰呢?这依然是民间故事流传的作用,而之所以姓花,很可能是民间老百姓听到木兰两个字,就很自然地联系到“木兰花”这个名称,然后传着传着,就把她的全名给定成了“花木兰”了。

因此,花木兰的形象或许确有原型,但我们今天所印象的花木兰,更多的可能是多个鲜卑女性参与战斗的故事再综合汉文化中的孝道文化而创作出来的民间故事形象。以《木兰诗》为源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其孝顺又勇敢的女性英雄形象,广为人所敬仰,老百姓为之立庙祭祀,历代朝廷为之加封、树碑,文人为之吟诵不绝,使得木兰形象已不仅仅是一种民间故事形象,更成了我们民族文化中女性文化的一种文化和精神标志!



0 阅读:0

曲江家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