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康熙皇帝见多识广,可第一次接触巧克力时却被搞懵了。
这份从西方传来的“稀罕物”,还附带了一份长达900多字的“说明书”,把制作工艺、食用方法写得清清楚楚。康熙耐心看完后,却只留下了3个字的评价。
一位皇帝,对巧克力到底能说出什么惊人之语?是嫌弃、好奇,还是另有所指呢?
一场意外的病痛带来的转机
康熙皇帝四十岁那年突患重病,卧床不起。御医们束手无策,眼看病情日渐加重。太医院中药材堆积如山,各种偏方层出不穷,可康熙的病情却始终不见好转。
宫中弥漫着一股沉重的气氛,太后和皇子们轮流守在龙榻旁,眼看这位年富力强的皇帝竟在病榻上开始思考生死。
御医们诊断时手都在颤抖,生怕治不好龙体而获罪。就在这危急时刻,两位耶稣会传教士白晋和刘应因挺身而出,他们冒着巨大风险,献上了一味名为金鸡纳霜的西药。
康熙在深思熟虑后,决定试一试这味来自万里之外的药物。他先命太监服用,观察了三天,见无异常后才亲自服用。
令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是,这味西药竟真的起了神奇的效果,几剂下去,康熙的疟疾症状逐渐消退。
这一经历不仅挽救了康熙的性命,更让他对西方医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为此他还特意赏赐了这两位传教士,并准许他们在京师设立教堂。
痴迷西学的皇家学霸
这在当时的清廷掀起了不小的风波,有大臣认为天子竟向蛮夷求学有损国体,但康熙却不以为然。
他常说:"知识无国界,智慧无疆域。"为了更好地学习,他甚至在养心殿辟出一间特别的书房,摆满了西洋科技器具,如望远镜、地球仪、六分仪等。
每当传教士为他讲解欧几里得几何原理时,他都专注得忘记时间,有时甚至错过了早朝。在学习过程中,康熙展现出惊人的悟性,他不仅能准确理解复杂的数学概念,还能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给身边的大臣听。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创造了大量数学术语,如"根"、"次"、"幂"等,这些术语经过精心推敲,既保留了汉语的简洁优美,又准确表达了数学概念,以至于沿用至今。
他的这种求知精神感染了身边的满族青年,很多八旗子弟也开始主动学习西学,在紫禁城内形成了一股独特的学习风气。
推广西方医学的开明帝王
为了确保翻译的准确性,他经常亲自参与校对工作。每当西方传教士炼制新药,他都会亲临现场观看,有时还会拿起工具亲自尝试,这种求知若渴的态度让传教士们都深感敬佩。
特别是在面对天花疫情时,康熙表现出了非凡的魄力。当时的种痘技术虽然已传入中国,但民间对此颇有疑虑。
康熙为了打消百姓的顾虑,不仅让自己的子女带头接种,还将种痘技术编写成册,发往各省推广。
他还特意在京城设立了专门的种痘机构,为百姓免费接种,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天花的死亡率。
另外,他还命人将中西医学进行比较研究,试图找出两者的共通之处,为医学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
神秘的"药物"
康熙对巧克力的好奇源于一次偶然的交谈。一位葡萄牙商人在述职时提到了这种神奇的饮品,说它既能提神醒脑,又能滋养身体。
这立即引起了康熙的兴趣,他派遣内务府的大臣专门负责寻找这种神秘的"药物"。
大臣辗转于广州、澳门等通商口岸,打探了近半年,终于在一艘葡萄牙商船上找到了一百多块巧克力和详细的制作配方。
这份说明书详细记载了巧克力的来源、功效和制作方法,其中提到巧克力来自美洲的可可树,制作过程极为繁复,需要经过发酵、烘烤、研磨等多道工序。
特别是最后的熬制环节,更是需要持续三天三夜的细心看护,期间还要不断搅拌,确保火候适中。
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让御膳房的厨子们都感到为难,但在康熙的坚持下,他们还是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
遗憾的品尝之旅
经过漫长的等待和精心熬制,这神秘的巧克力终于在一个静谧的下午被呈上了龙案。
康熙对此充满期待,他先是仔细观察了这杯深褐色的液体,闻了闻它独特的香气。按照说明书的建议,他还在其中加入了一些香料和糖。
而当他品尝第一口时,表情顿时变得微妙起来。这位历来以果断著称的帝王,罕见地沉默了许久,最后只说了"知道了"三个字。
原来,这苦涩中带着异香的味道与他平日喜欢的茶水相去甚远,这种浓郁得近乎压迫的口感让他难以适应。
虽然御膳房后来又多次改良配方,添加蜂蜜、牛奶等调味,但康熙始终对这种饮品提不起兴趣。
这些巧克力最终被赐予了几位对西洋事物感兴趣的大臣。有趣的是,其中一位大臣竟然爱上了这种独特的味道,经常在家中仿制饮用。
《——【·结语·】——》
康熙皇帝的巧克力之旅看似平淡,实则反映了一位开明帝王对新事物的包容与探索精神。
信息来源:《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