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开始,新的军官制度施行。
4年来,在“前慢后快中间稳”的军官晋升基调下,军官出口逐步收紧,年轻军官晋升时限延长,越来越多的校、尉级军官积压。在晋升、退役均困难的背景下,部分年轻军官服役动力不足,甚至“躺平”等待“达龄退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官长期服役、安心服役的积极性以及军官队伍的整体稳定性,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笔者认为,进一步放开“复员”,可成为缓解当下矛盾的一个有益举措。
按照新军官制度的规定,“6+3”是军官退役的基本条件,即军校毕业后,至少服役满6年,且在本衔级服役满3年。然而,在当下“达龄退役”的背景下,“6+3”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
小王23岁军校毕业被授予少尉军衔,2年后晋升中尉,按照“6+3”的条件,那么小王可以选择在晋升中尉4年后退役,此时小王29岁。然而,这样的情况基本不会发生,因为按照“达龄退役”的条件,小王需要在中尉军衔服役满8年(最高服役衔龄)才可能被批准退役(转业),此时小王已经33岁。如果小王中尉3年晋升上尉,那么则需要在上尉服役9年(最高服役衔龄)才能退役,此时,小王已经37岁。
可见,“达龄退役”是造成年轻军官积压的主要原因,而不同军衔设置的“最高服役衔龄”、“最高服役年龄”过高,则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试想,37岁的上尉“转业”地方,只能任职“一级科员”,与地方同龄人发展的差距可谓明显;而新军官制度施行前,37岁通常已经晋升副团以上级别。

为解决当下问题,一些“补丁”措施陆续出台,比如校官调控退役,尤其是对中校、上校军官退役的调控,是今年年底军官退役政策的一个明显变化,目的是通过增加校官的退役数量打通年轻军官的晋升通道,减少积压。相关内容参见《校官调控退役,新变化!》,然而这一措施又令接近退休年龄的中校、上校军官增加了危机感,“少校逐月、中校退休”成了一句空话。
因此,笔者认为,进一步放开“复员”,让“6+3”成为复员的基本尺度,可成为缓解当下基层军官积压的一个双赢举措。
一是最大限度的减少人才资源浪费。对于确实不适应部队发展的部分年轻军官,通过复员实现尽快转身,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人才资源浪费。军队的职业发展环境并不适合所有人,尤其对于国防科大、各军种工程类院校的部分学员来说,每年都会出现进入军校、部队后不适应的情况,如果仅用“堵”的方式,让其被动服役到“达龄”,不但不能发挥其作用,甚至可能产生心理疾病等问题。而这部分同志通常个性较强、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如果“复员”回到地方,反而能够更好的发挥其潜能和闪光点,并取得较好的职业发展。
二是利于上尉以下军官队伍稳定。复员意愿强烈的主要集中在上尉以下军官,而上尉以下军军衔恰恰是军官退役的主流,复员作为军官退役的一个法定方式,合理放开,可以减少军官转业安置的压力,对实现尉官群体的良性流动有显而易见的优点。

三是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价值导向。放开“复员”是有条件的,即必须满足一定的服役年限,即“6+3”的相关规定,也就是说,必须在部队做出相应的贡献。而有了服役一定年限可以“复员”的心理预期,对于希望复员的部分年轻军官而言,不仅不会被动“躺平”,反而会踏实工作,这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价值导向。
笔者认为,军官服役制度,有如“大禹治水”,疏导的方式远远好于僵化的“堵”的做法,必须立足基层实际,倾听基层呼声,依靠真实的声音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