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季书画我们很荣幸征集到潘天寿指墨灵鹫巨石佳作,源自南洋重要私人珍藏。此幅四呎整纸,作于1965年春夏交界,堪称其成熟时期指墨艺术体貌之代表。本幅构图奇崛,以指墨呈现雄奇朴茂、生机盎然的猛禽——灵鹫,凌然豪迈地傲立山巅,尽显盛年思想精髓与创作魄力,恢弘磅礴,登峰造极。
Lot 582
潘天寿 1897-1971灵鹫雄视镜心 设色纸本乙巳(1965年)作132×64.5 cm. 约7.7平尺钤印:天寿、潘天寿印、阿寿、一指禅、天、潘天寿、阿寿题识:一九六五年农历乙巳石榴开候,东越大颐寿者指墨。子培同志鉴可。颐又题。鉴藏印:李子培私人珍藏潘天寿精品说明:李子培(1892-1974),河南开封人,名厚基,字子培,以字行。能诗文,善书法且功力深厚,楷书法北碑,浑穆古朴,民国时期与许钧、张贞并称为开封魏碑三大名家。行书法「二王」,后融黄山谷、王觉斯,书风雄秀纵逸。20世纪60年代,曾在京举办个人书法展,轰动一时。PAN TIANSHOUHAWKMounted for framing; ink and colour on paper估价 ESTIMATE:HKD 3,000,000-5,000,000吴昌硕在晚年成为潘天寿的忘年交,他惊叹潘天寿「生铁窥太古,剑气毫毛吐」、「天惊地怪见落笔」的天资。吴冠中也说:「潘天寿的绘画是建筑,他的营造法则是构建大厦的法则,他的大幅作品是真正的巨构,中国国画家中, 真能驾驭大幅者,潘天寿是第一人。」
潘天寿鹰和鹫是潘天寿一生偏爱的题材,也是他雄强博大人格精神的外化。把文人画的小情小趣,把书斋里的野逸清冷,变成了他笔下雄强的、一味霸悍的力量感。灵鹫雄视地傲立山巅,俯瞰苍生可谓是潘天寿的「借题发挥」,实现自己雄强霸悍的磅礡雄心。
杭州灵隐寺中「灵鹫飞来」匾额潘天寿年轻时便爱画鹰,三十岁时第一次在杭州孤山开的博览会上看到比鹰更强劲的猛禽鹫,又喜欢画鹫。这种猛禽在中原地区极为罕见,故古画中基本没有涉及。鹫善高翔、独来独往,气质超绝。他笔下的鹫多居于崖边石上,凌然豪迈、桀骜不驯,似在傲视寰宇,又似在独守。
潘天寿示范指墨《灵鹫雄视》创作于1965年。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可称是潘天寿整个艺术生涯最为辉煌的时期。经历沉寂,厚积薄发,1962年,潘天寿完成自己的笔墨淬炼,拿出91件作品自杭州送往北京,由中国美术馆主办「潘天寿画展」,一时名动京城,享誉天下。《光明日报》刊发整版标题:「画坛师首,艺苑班头」。1963年,潘天寿再攀高峰,完成了他平生最大的指墨巨制《无限风光》,尽显盛年思想精髓与创作魄力,恢弘磅礡,登峰造极,表现出非凡的雄心壮志。
潘天寿以灵鹫为学生示范笔墨天惊地怪见落笔这一时期,潘天寿在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两个方面, 都有重量级的成果问世。成篇于1960年的《听天阁画谈随笔》,可视为潘天寿数十年艺术理论研究的总结。其重要的艺术创作更是数不胜数。《无限风光》 《鹰石山花》《灵岩涧一角》《长松流水》《小龙湫一截》《雨后千山铁铸成》《雁荡写生卷》《暮色苍茫看劲松》等等均创作于这一时期。声名卓尔的潘天寿得以频繁地为美术馆、公立机构作画,在他为西泠印社、潘天寿纪念馆、上海博物馆藏的作品中,多有「灵鹫」题材的表现,以《雄视图》《鹫鹰盘石图》《灵鹫远望图》为题。不少是以指墨创作完成的作品。以西泠印社藏《灵鹫俯瞰图》(指墨,1963年作)与本幅的构图最为相似。
《灵鹫俯瞰图》,指墨
西泠印社藏,1963年作,185.8×144cm
与这幅创作于1963年良秋,以「贺西泠印社六十周年纪念」为题而创作《灵鹫俯瞰图》相比,本幅竖幅构图更显奇绝。潘天寿以傲立山巅的灵鹫为主体,毛羽耸立,威风凛凛,表现睥睨万物、俯瞰苍生的雄强气度。奇险的巨石蕴含着与灵鹫异质同构的精神指向,乃常人无法揣摩的极为险绝的审美角度。纯化的笔墨和骨梗的性格,使得潘天寿的画面与生俱来地具有「险」与「硬」的特征,也恰好是他对审美的独特理解。对石头块面的表达,中有裂隙,表达丰富的层次和险峻之势。
《灵鹫雄视》局部
本幅《灵鹫雄视》,还有更多对于山泉的描绘。画幅右下流出的一泓清泉彷佛分外可爱,为险境增加了平衡的力量。左下角用几簇松针遮盖住石头,蓬松透气。松针的走势与画面正中低头的秃鹫形成呼应、连贯之势。岩石占据了画面大部,为保平衡,鹰的视线起到向下望画面聚气的作用。墨色与石块形成团块对比,显得生动饱满。这就是潘天寿的构图能力,惊心动魄,制造冲突又化解冲突,造险、破险!冲战、破局!潘天寿说:「我想以奇取胜,一看使人惊动」。潘天寿正是以其识见,以其胸襟,以其奇绝霸悍,在传统中国画的高峰之上愈加增高增阔。全幅建筑般的构图,朴素原始的气息和生机盎然的形象,构图之奇崛,指墨之「刚、拙、辣、涩」所形成的体量感,奇峻霸悍、老辣遒劲。
60年代潘天寿与郭沫若在杭州老夫指力能扛鼎潘天寿的指墨作品向来市场稀见。其运指如运兵,挥斥方遒,堪称一绝。指墨使其作品气象愈加雄奇,独辟蹊径开宗立派。
指墨兴起于明末清初,原为「偏侧小径」。「指墨以凝重生辣见长,为笔墨所难到」,这却正是他追求的高古霸悍的境界。因而潘天寿却不涓细流,将指墨与笔墨同参造化,齐头并进。画家的心胸、意气跃然纸上,超逸高雄,苍茫浑厚。
「余作毛笔划外,间作指头画。何哉?为求指笔间运用技法之不同,笔情指趣之相异,互为参证耳。运笔,常也;运指,变也。常中求变以悟常,亦系钝根人之钝法欤?」
指头画之运纸运墨,与笔划大不相同,此点即指头画意趣所在。这源自潘天寿独特的天份和极具卓识的艺术理念。以指墨作画,运筹帷幄,作如此大幅且气象恢弘者,在画史上潘天寿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从技法上看,指墨作画的难度远大于笔墨。从趣味上来看,指画更适合于表达简古、雄肆的意境。因指头不能蓄水,故长线全由短线接成,因之每条线的勾勒,往往似断非断、似曲非曲、似直非直、如锥画沙、屋漏痕,凝重古厚,非毛笔所能及。运指作画,积点成线,线条的趣味更显古拙、生涩,而这种稚拙恰恰符合潘天寿内在的审美心理和艺术追求,也是他检验和总结「笔划」互参互证的重要方式。画中运指处虽峻峭却无锋楞、刻露之弊,凌厉中饱含浑厚古雅之美。潘天寿的指墨画可以说开绘画史又一新篇,将金石入画的拙朴苍劲推向更为广博雄浑的境地。
《灵鹫远望图》,指墨上海博物馆藏
152×49.7cm
《老鹫图》,指墨
潘天寿纪念馆藏
97.5×60.3cm
到60年代其指墨艺术已炉火纯青。潘天寿用指墨来表现气势磅礡、意趣高华之思想和境界,显得比笔墨更为贴切。1963年潘天寿满怀雄心完成了巨幅指墨《无限风光》(中国嘉德2018秋拍Lot355,成交价2.875亿元)。同一时期,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西泠印社、潘天寿纪念馆所藏的《雄视图》《灵鹫远望图》等也无不是以指墨完成。
月下披云啸一声潘天寿从传统文人画中走来,他的抱负是重塑中国画的雄强力量,以他的出手、胸襟、对画面结构超强的控制力,一扫传统花鸟画的颓靡之气,在吴昌硕的金石路径上腾跃而起,屡攀高峰。所谓「一味霸悍」、「强其骨」,都是潘天寿的毕生追求,是他的绘画理念,也是他的人格理想,更是他在从旧时代到新中国一以贯之的复兴力量。
六十年代,潘天寿在创作巨幅《光华旦旦》中灵鹫富有人格化的精神内涵。从八大山人的小鸟到潘老的灵鹭,蕴藏有中国文人精神的脉络。潘天寿对于绘画史,对于中西文化的关系有着超越时代的敏感与远见卓识。八大山人也爱画鸟,妙在「孤逸」。它们在山石孤枝上似落非落,山与水亦在虚无缥缈处,无半点尘俗气。显示出八大山人关于人的生命价值的思考与对生命尊严的捍卫。出世的「孤」因而也成为中国艺术精神中极为崇高的境界。潘天寿本身的性格底色,也有这样的情志:卓尔不群,孤迥特立,独守贞正,一意孤往。
在潘天寿创作于1966年的《侧目鹰石图》中题道:「騡身思狡兔,侧目似悉胡。」此句引自杜甫诗《画鹰》「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旋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这里充满着儒家积极入世的剑拔弩张,凛然的从容和斩截的气度。
《侧目鹰石图》
杜甫草堂藏,1966年作
他一直强调「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早在1957年,潘天寿就极富见地指出:「东西两大统系的绘画,各有自己的最高成就,就如两大高峰,对峙于欧亚两大陆间,使全世界‘仰之弥高’。这两者之间,尽可互取所长,以为两峰增加高度和阔度,这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决不能随随便便地吸取,不问所吸取的成份,是否适合彼此的需要,必须加以研究和试验。否则,非但不能增加两峰的高度与阔度,反而可能减去自己的高阔,将两峰拉平,失去各自的独特风格。」潘天寿敏锐地提出东西文化的双峰思想,他坚定地认为中国画正是「处于东方绘画统系中最高水平的地位」,并立志为高峰更加增高增阔。这是何等高度的文化自信,何等宏大的文化视野!
《灵鹫雄视》局部
「有时独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潘天寿充满张力的艺术形式,具剑拔弩张的气势、凛然的从容和斩截的气度。以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后期的创作为核心,潘天寿找到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没有了古代文人画的荒疏野逸而保存了雅致,带有现代的积极乐观,同时又多了一份沈静。作品所体现的意境不再是旧文人画家追求的独鸟高悄,而是关注自我的精神世界。正如潘天寿自己所说:「有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蕴蓄于胸中,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得其全,旁及艺事,不求工而自能登峰造极。」
相关分享就到这里!
藏友们可以关注相关信息,有出手计划可以私信或留言小编!
老规矩唠几句,东西有好有更好,出手也要看渠道的性价比,适合自己是最好。能出入手的都是经受市场考验的,藏友们有一颗强大心脏,乐观理智看待收藏市场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