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每学期核准一次学籍,压缩违规操作空间|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评论5 2025-02-07 21:21:18
杜绝人籍分离、空挂学籍,促进教育公平。 ▲ 资料图:2024年,某地一小学的学生们在迎“六一”活动上观看机器人舞蹈表演。图/新华社

文 | 蒋理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日前,教育部印发修订版《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规定:凡在依法依规设立学校就读的学生均须建立学籍。

对空挂学籍、人籍分离、重复学籍等问题,《办法》要求:学校应当至少每学期核准一次学生学籍,确保人籍一致、学籍变动手续完备、学生基础学籍信息和学籍变动信息准确;严肃、及时处理检查中发现的人籍分离、空挂学籍等问题。

此次《办法》的修订,以问题为导向,意在解决当前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无疑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办法》确保将“一人一籍、籍随人走”原则落实到位,跟踪适龄学生学籍信息变化,在保障适龄学生受教育权利同时,可以更好杜绝人籍分离、学籍空挂等破坏教育公平问题的存在。如果新《办法》落实到位,将从根本上杜绝中考高考移民问题。

事实上,早在2013年,教育部就曾在《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教基一〔2013〕7号)中明确,中小学生学籍管理“一人一籍、籍随人走”。同时明确,学籍管理实行分级负责、省级统筹、属地管理、学校实施的管理体制,采用信息化方式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学籍信息系统与管理制度。

所谓“一人一籍、籍随人走”,就是一名适龄学生一个学籍号,学生到哪里读书,学籍就到哪里。实行这样的学籍管理制度,可避免适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因转学等原因辍学,并建立起“经费随学籍走”的经费保障机制。

彼时,《办法》的实施,有力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控辍保学、随迁子女享有平等受教育权等问题。但即便如此,一段时间以来,还是存在“人籍分离,学籍空挂”等破坏教育公平的现象。

具体表现在,有的学校违规招收“借读生”,学籍在A校,人却在B校。而在推进中高考异地高考政策后,有不法机构、人员利用异地中高考政策,以“学籍空挂”方式运作高考移民,把学籍挂在报名参加高考省份的学校,本人却在另一省的学校读书。这些乱象一度引发广泛关注。

对违规招收“借读生”,以及运作中高考移民,都要依法处理。但存在这些现象也表明,此前的学籍管理仍存在漏洞,需要从根本上对症补漏。

对此,修订后的《办法》强化了两方面工作。首先是发挥国家学籍信息系统的作用。《办法》规定,学生基础学籍信息的采集与管理通过国家学籍系统,非基础学籍信息由各省(区、市)进行管理维护。学生转学时,转入学校应通过国家学籍系统启动学籍转接手续,转出学校及双方学校上级学籍管理部门予以核办。

强调转学必须通过国家学籍系统,可防止机构和个人利用地方学籍系统进行运作。某种程度上,任何学生的学籍变动信息,都可以在国家学籍系统中进行查询,这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违规操作的空间。

其次是要求“学校应当至少每学期核准一次学生学籍”。从近年来被查处的高考移民事件看,涉事学生的学籍长期“空挂”,却没有被发现,有的甚至是在被大学录取后被举报后才查出。这些情况的出现表明,伪造的虚假学籍信息并没有得到及时核实。如果能对学籍信息进行及时核实,学籍空挂等顽固问题就会得到及时清理。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教育强国,对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更要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加强对学生学籍的核准力度,以进一步扩大教育公平,保证每个适龄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撰稿 / 蒋理(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陈荻雁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