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往事(463):挖沟、造炮,打砖头

六十秒历史 2024-05-27 05:41:27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255)

听说史思明要来,大家提出修城墙,李光弼不同意,理由很简单:太累。

他说:“太原城一圈下来四十里,敌人马上到了,赶工修墙累死个人。”

当然他这么说,不是为了让大家休息,而是抓紧时间做更有用的事:

一是挖沟。亲自动手,带着大家在城外‘凿壕以自固’。

二是造炮。拆房子造一种巨型投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相当于现在的重炮。

三是打砖。打了几十万块土砖,‘众莫知所用’,谁也不知道干啥用。

第四条最厉害:发动群众。

“光弼购募军中,苟有小技,皆取之,随能使之,人尽其用。”

用现在话说,就是搞军事民主,发动群众献计献策。

人民是战争之本,群众当中有高人。张巡在睢阳能顶那么久,用的也是类似办法:

“巡行兵不依古法教战阵,令本将各以其意教之。人或问其故,巡曰:‘今与胡虏战,云合鸟散,变态不恒,数步之间,势有同异。临机应猝,在于呼吸之间,而动询大将,事不相及,非知兵之变者也。故吾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兵将相习,人自为战,不亦可乎!’”

张巡说那么多,核心思想就一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组织更加敏捷高效。

李光弼大家都说他治军严,其实严中有爱,不是简单地拿士兵当炮灰,而是珍惜和挖掘每个人的能力特长,这是他成为名将的另一个秘诀。

李光弼这边紧锣密鼓,史思明那边却有点漫不经心。事后看,太原之战能打赢,李光弼有勇有谋是一方面,史思明轻敌也是个重要原因。

从几个细节看出史思明的轻敌:

一是战前筹划。

“思明谓诸将曰:‘光弼之兵寡弱,可屈指而取太原,鼓行而西,图河陇、朔方,无后顾矣!’”

看他这个部署,战役重点是打朔方、河西部队,太原根本没当回事。重点目标重点准备,不是重点目标,自然不会花太多心思考虑,这就是轻敌。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二是后勤保障。

史思明到了太原开始攻城,一打发现不对劲。

也不是说打不动,起码越过壕沟,还攻破了城墙,但李光弼不是准备了几十万块砖嘛,这时派上用场:‘贼攻城于外,光弼即令增垒于内,坏辄补之。’

这墙打了一层又一层,手下弟兄可是在天天减少,这么干不行。‘思明使人取攻具于山东’,这时才想到攻城装备,早干什么去了?而且拉装备的,还被李光弼半路截杀,你说这后勤保障怎么样?

三是战场组织。

从头到尾,就没看见史思明有什么像样的组织,基本上全程被李光弼压制。

刚开始叛军压着城墙打,李光弼搬出投石车:‘发巨石,所及辄数十人死’,叛军伤亡太大吃不消,只好后退,等于给了守军一个缓冲地带。

然后又打心理战。叛军在城下喝酒叫骂,据说还搞了个戏班子,上演一些讥笑朝廷的节目。李光弼不是发动群众毛遂自荐嘛,找到三个造币厂的工人(钱工),这三人有一项特长:挖地道。看谁跳得最凶,挖到他脚下,突然间开个口子拖进地道,刚才还气势汹汹,转眼间拉到城上杀头,就问你怕不怕?

搞了几次后,‘贼行皆视地’,叛军落下心理阴影,走路都低着头,把那几个打洞的称作‘地藏菩萨’,就怕被菩萨捉了去。

于是阵地上出现搞笑一幕:攻城的不看城墙了,全在地上看来看去,一个个跟丢了五百块钱似的。这丢的哪是钱,是魂,是军心士气。

史思明自己也吓得不轻,‘徙牙帐远去’,指挥也不方便了。

最后还是上了攻城器具:

“思明为飞楼,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

又是土山又是攻城车,结果李光弼还是那招:挖地道、造塌方,一个个把它们摧毁。

地上有陷阱,天上有石头,叛军‘死者十二三’,一个部队这么高的伤亡率,战斗力大大下降。

整个过程中,唯一提到史思明计谋的地方,是他作了个部署。

当时打了个把月没进展,他抽调精兵组织敢死队,交待:“我打北边你们偷偷去南边,打东边就去西边,一旦发现有机会,就突进去。”

据史书讲,因为李光弼纪律严明,所有部队严阵以待,所以敌人始终没找到机会。实际上不完全是这样,你会分兵别人不会?防守一方也有机动部队的,所以这算不上什么奇招。

原以为轻松拿下,没想到打成僵持。这时,又发生两件事,彻底打垮史思明的信心。

本篇修订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

0 阅读:39

六十秒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