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纯碱市场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价格风暴。据生意社数据显示,轻质纯碱全年跌幅达45.23%,重质纯碱跌幅43.3%,双双创下化工品年度跌幅纪录。这场暴跌背后,是产能扩张与需求萎缩的剧烈碰撞——全年新增190万吨产能推动行业总产能突破3970万吨,而浮法玻璃日熔量却减少1.4万吨,光伏玻璃日熔量下滑0.7万吨,形成"供应增16.2%、需求降8%"的剪刀差。

行业正经历近十年来最激进的扩产周期:2023年650万吨、2024年190万吨新增产能落地,2025年还将释放200万吨。更值得关注的是产能结构的质变——天然碱凭借成本优势快速崛起,690万吨产能已占总量17.4%,直接冲击传统氨碱、联碱工艺的利润空间。龙头企业远兴能源等通过规模效应将成本压至行业最低线,中小企业在75万吨周产量的高压下被迫加入价格战。

另则,国际市场的低价倾销加剧了行业困境。2024年纯碱进口量激增42%至97.4万吨,创十年新高,其中上半年进口均价较国内低15%-20%。与此同时,年末厂商库存较年初增长60%,形成"新增产能+进口增量+库存积压"的三重压力。华东某贸易商透露:"现在港口堆场纯碱库存周转周期已延长至45天,是正常水平的两倍。"

注意到,纯碱需求端结构性正在产生分化,那么被给予希望的新能源能否撑起未来?下游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传统领域持续萎缩:浮法玻璃受房地产下行拖累,日熔量降至15.9万吨;日用玻璃、泡花碱等行业开工率不足70%;新能源需求增速放缓:碳酸锂用碱量增长12%但基数较小,光伏玻璃遭遇海外"双反"(反倾销、反补贴)冲击,出口退税下调3个百分点导致企业利润压缩;结构性亮点闪现:钠离子电池领域用碱需求年增25%,但现阶段仅占轻碱消费量的2.3%。
氯碱前沿据此行业向行业专家请教,专家们给出了预判,上半年市场将延续探底趋势:供应端:连云港碱业110万吨新产能投产,行业开工率维持85%高位;需求端:光伏玻璃Q1传统淡季叠加浮法玻璃冷修季,重碱需求或再降5%。

他们认为转机可能出现在三季度:成本倒逼出清:当前价格已逼近联碱法企业成本线,若持续3个月亏损将触发主动减产;检修季产能收缩:历年7-9月大型装置集中检修,预计影响产能300万吨/月;政策变量:储能领域用碱补贴、建筑玻璃节能新标等政策可能成为需求催化剂。
在这场残酷的产能淘汰赛中,哪些纯碱企业更具生存优势:我们认为,资源型企业:掌握天然碱矿的企业吨成本较行业低30%;产业链一体化:玻璃-纯碱联产企业可通过内部调配对冲风险;技术革新者:开发电子级纯碱、食品级小苏打等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

据券商方信息:当前纯碱行业PB估值已跌至历史10%分位,但抄底时机仍需观察库存去化速度。具有成本护城河的龙头企业可能在2025下半年迎来估值修复窗口。
这场产能与需求的博弈,当扩张狂潮遭遇需求寒冬,唯有真正掌握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迷雾,等待春天的到来。
对2025年纯碱的市场,你是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