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曾思玉提议修建水电站,毛主席拒绝:敌人打过来该怎么办?

青天白日长 2024-12-30 15:21:39

毛主席的三峡难题

1969年冬天,武汉的寒风格外刺骨。

那天,曾思玉提着一份厚厚的规划书,心里揣着一件大事。

他刚从部队回到军区,脸上还带着些许疲惫,但眼神却无比坚定。

在办公室里,他再三斟酌语言,最终还是决定在当天的汇报中提这件事。

这事儿,从明清时期就被人念叨了无数次——长江水患。

尤其是宜宾到三峡这一带,每年洪水泛滥,百姓苦不堪言。

曾思玉觉得自己不能再拖了,必须做点什么。

他提议在三峡建设一座高坝,既能发电,又能治水,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但他没想到,这个看似完美的提议,却得到了毛主席的当场否决。

为什么会这样呢?

曾思玉是个实在人,干活雷厉风行,但性格也有点轴。

这次,他带来的方案经过了无数次修改,甚至连预算都算得十分精细——30亿元,十年建成。

从他个人的角度来看,这计划几乎滴水不漏。

他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战争的风险。

毛主席听完他的汇报,沉思片刻,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地说:“敢想敢干,勇气可嘉。

但如果敌人打过来怎么办?一颗原子弹投下去,别说长江沿线的城市,整个下游都会被淹没。”

这一句话,让现场顿时安静下来。

毛主席的话并非危言耸听。

冷战时期,国际局势紧张,核战争的威胁无处不在。

任何一个战略工程,都可能成为敌人的攻击目标。

而三峡大坝,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靶子”。

如果被击毁,不仅会造成无数的生命损失,还会让整个长江流域遭受灭顶之灾。

曾思玉当场愣住了。

他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问题,一时间竟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但毛主席并没有停下,只是换了个语气,问他:“还有其他方案吗?”

曾思玉显然早有准备,他赶紧补充了一套备用方案——在下游的西陵峡修建低坝。

这种坝不会像高坝那样引人注目,就算被炸毁,对下游的影响也不会太大。

毛主席听完,点了点头,说:“这个可以试试。

不过,你们施工时要注意,别把长江变成断流的短江。”

最终,三峡大坝的建设被搁置了,取而代之的是葛洲坝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虽然没有高坝那么宏伟,但功能却十分实用,既缓解了长江的水患,也改善了航运条件,还为后来的三峡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其实,这场关于三峡的争论,并不是一场简单的技术讨论。

它背后折射出的是那个特殊年代里,国家领导人对战争与发展的深刻思考。

毛主席并不是不懂得大坝的价值。

早在1956年,他在长江上写下了“高峡出平湖”的诗句,那时的他,对三峡大坝充满了期待。

真正开始规划时,他却表现得格外谨慎。

他知道,这样的工程不仅耗资巨大,还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水文、生态等多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从这一点来看,毛主席的决策并非保守,而是未雨绸缪。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任何一个看似完美的计划,都可能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担忧并非多余。

葛洲坝工程建成后,长江的水患得到了有效控制。

而三峡大坝的建设,则被推迟了整整几十年,直到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都有了显著提升,才得以重新启动。

回头再看这段历史,人们常常会感慨毛主席的远见卓识。

有人说,他的决策虽然有时显得“慢半拍”,但正是这种深思熟虑,避免了许多可能发生的灾难。

而曾思玉的执着,也为国家的水利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曾思玉调任济南军区继续任职,晚年生活得十分低调。

他对年轻一代常说的一句话是:“革命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辈子的思考。”

这句话,或许正是对那场三峡争论最好的总结。

0 阅读:9
青天白日长

青天白日长

青天白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