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免签政策试行让人欢喜让人忧。有人欢呼终于免去了签证繁琐,有人却不免担忧这背后可能暗藏的种种不确定性。
这次试行,真的只是一个开放的好意吗?还是背后藏着更多期待甚至考验?
中日两国关系一直以来可谓复杂。单从1972年签署的《中日联合声明》说起,这份文件可以说奠定了中日关系的基础,但后来呢?
贸易往来热火朝天,可一些敏感问题也从未远去。过去几年里,福岛核污染水排放事件更是让两国关系再度紧张。
即便如此,合作仍然是主旋律: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到绿色发展领域的联合项目,两国经济依存度高得让任何“脱钩”言论都显得不切实际。
这次免签政策显然不仅仅是经济考量。试行免签被解读为中日关系的一次积极探索,但是否真的能够成为一条稳定的桥梁?政策背后,岛国方面的承诺是关键。
岛国首相石破茂的三个关键承诺看似诚意满满,但字里行间似乎又埋着考验的伏笔。
战略互惠关系是重中之重。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中日作为亚洲两大经济体,合作显然有利可图。但岛国真的会“拒绝脱钩”吗?
近年来一些国家频频高喊“产业链重组”,岛国的企业也没少往东南亚转移工厂。这种情况下,石破茂的表态是否掺杂了应景成分?
不少评论认为,岛国的态度可能更多是“边走边看”,随时根据国际风向调整。
坚守历史立场更是个敏感问题。1972年的联合声明虽然明确了双方对历史问题的态度,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岛国在一些历史问题上时常“拉锯”,特别是教科书问题和某些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举动,引发中国民众的不满。如今再度强调历史立场,能否落到实处,还是个未知数。
环境合作看似无害,但其中的技术性细节值得推敲。岛国承诺推进中国参与福岛核污染水监测,这听起来像是让人放心的表态,但问题在于监测权和透明度如何落实。
核污染水排放不仅是个科学问题,更是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大考。如果监测数据不透明,免签政策能否撑起信任的大厦?
说到免签,第一反应肯定是“方便了啊!”但真是这样吗?事实上免签并不等于毫无门槛,尤其是试行阶段。
以其他国家的免签政策为例,往往还会附加一些限制条件,比如停留时间、入境次数限制等。
比如新加坡,对中国实行96小时过境免签,但必须满足“第三国机票”和“未曾逾期”等条件,这种看似方便的免签,其实对游客的要求并不低。
再看岛国,如果试行免签背后还有潜在的边境检查升级、健康申报要求等,会不会让所谓的便利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审查?
更重要的是,中日民间交流的热度是否真能被政策撬动?近年来疫情和福岛事件的双重影响下,中国游客对赴日的热情已有所降低?
中日免签政策,经济账无疑最直接。从中国游客角度看,岛国一直是热门目的地,从京都的枫叶到北海道的滑雪场,吸引力毋庸置疑。
但免签试行,是否会像预期那样带来“井喷式”增长?数据或许能说明问题。
过去五年,岛国对中国游客依赖程度逐步上升,2019年中国赴日游客达到959万人次,占岛国全年游客的30%以上。疫情后,这一数字断崖式下跌。
但即使如此,2023年数据恢复到疫情前的60%左右,可见需求仍在。而这次免签试行,显然希望在短时间内推动旅游业全面复苏。
消费回升是否真能对冲免签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比如犯罪风险或非法居留问题?2018年,岛国曾发布一组数据,显示非法滞留外国人中中国人占了不少比例。
这种背景下,免签政策是否反而会引发更多担忧?
反过来看,岛国国内市场似乎对中国消费者需求越来越依赖。无论是百货商场的“爆买”潮,还是药妆店和家电卖场的中国游客特供服务,都说明了这一点。
但问题在于,这种依赖能否成为中日关系的稳定器?还是会因为两国在其他领域的不合而变成一种脆弱的经济纽带?
日本鬼也相信?
[笑着哭]难不成还想赚他们的钱,先内卷吧
完蛋了,鬼子永远是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