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是人走出来的,这句话多少带点浪漫主义气息。
若是讲的实际一点,与其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倒不如说是人来定义哪里是路。
假设这里是路,那么无论这里是什么,人都要走,所谓走不通,往往不是因为没有路,而是路的方向变了。
前面是悬崖,那就不要叫路了,边上是深潭,也可立一块石碑写上“此路不是路”,
虽说多少带点调侃的滋味,但我们不妨想想,路的真实模样是什么,
要么是能克服艰难险阻所“制造”出来的路,要么不具备路的功能,不属于路的表现,
也有时,我们说前面没路了,不等于真的就无路可走,比如前面走不了,可以从左右两边绕过去,
换个概念去理解这件事,只是需要拐个弯,绕个远而已。
由此可见,人在对路进行定义的时候,会刻意的强调这个概念的可行性。
只有可行的路才是路,不可行的,那就会冠以某种警示之名,这种警示的针对性很强,比如绝路,比如“终结之地”等等。
所以,没有任何存在能够从实际意义的角度挡住人的去路。
除了人本身。
登山时,山底到山顶之间,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坎坷。
有些地方不好走,但有人走上走下,自然也就默认了这个路的概念。
再难走,有人走过去,说明这是路,是路,难也好容易也罢,
既然目标是山顶,那就必须要抱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打算迈过去。
也有些地方,正面是悬崖,侧面来来往往,那就走侧面。
侧面走着走着,低头再见悬崖,不要怕,
抬头是一座桥,桥便是路。
这样的经历就印证了之前所说的概念,有些路很难走,但不等于走不了,有些时候没有路,人们齐心协力去造路,修路,路就成了桥,成了链接起点与目标的桥。
而唯独有一种情况,是怎么走都不行的。
我在爬山时就遇到过很多次,前面是路,再往远处看去,还有精致的房屋,
可刚要迈步,看到的景象却怎么也抬不起这条腿。
阻挡我的,不是什么艰难险阻,也不是深渊悬崖,
而是明晃晃,赤条条的四个大字:
此路不通。
牌子上的字,谁都看的懂,但这字的内容,
让人看的似懂非懂。
牌子后面就是路,还是一条宽敞的大路,路的远处就是房子,就是美景,甚至还能听到欢声笑语。
那为何此路不通呢?
试探性的靠近牌子,就会窜出来几个人来拦住你,挥挥手,一脸不耐烦的叫你离开。
试探性的问了问,就会得到一些含糊不清的信息,然后继续重复着刚才的动作,刚才的态度。
总而言之,此路不通,想过此路,拦着的人似乎暗示了代价如何。
也罢也罢,离开就是,不过回头看了看,总觉得“那边风景挺好”,
但若是再往深处想,恐怕就会失去爬山的心思了。
路是人走出来的,挡路的也许有很多,
但真正道路的,往往是那些盯着你,拦着你的人。
我是一个守规矩的人,行为上,我知道守规矩的好处是什么,
身份上,我作为普通百姓,更知道“什么身份做什么事”的意义如何,
所以,我从不对那些“此路不通”的问题表现出一种激进且敏感的态度,
但现在的问题就在于,若是此路不通,也应另有他路可走。
怕就怕这不通,那不通,
山顶爬不上,返回更不行。
这样的情况,我愿意相信永远不会出现,
但若是出现了,一旦憋不住了,
那就是比山还要高,
比“路在何方”还要复杂的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