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俄乌冲突的不断发展,俄罗斯军队在战争中承受了大量的人员和武器装备损失,而俄罗斯国防部一直在调配资源、人员和装备对俄军部队进行补充和重组。然而,这些补充和重组工作可能并不系统,有些只是临时应对之策。在俄乌冲突结束后,俄罗斯将面临一个完全不同的挑战,即盘点俄军在俄乌冲突中的损失,从此次冲突中吸取经验教训,并确定俄军在战后应以何种形式进行重建。这一战后重建过程将使俄罗斯的政治和军事领导层开始考虑,未来俄军需要何种部队设计、组织结构、训练项目以及武器装备。
俄军在俄乌冲突中的损失
俄罗斯总参谋部和国防部在“新面貌”改革期间花费多年时间和大量资源对俄军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但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的短短几个月内,俄军的现代化改造成果就已经大量消耗,部队的作战方式也逐渐退化成了苏联模式。此后,俄军一直在调整其部队结构、装备组成以及具体的战略和战术,并逐步在战场上建立了自己的优势,但俄军仍承受了数万人的伤亡以及价值数万亿卢布的武器装备损失。
1.主战坦克
根据国际战略研究中心(IISS)的统计数据,俄军在俄乌冲突爆发前装备有2420辆T-72坦克、580辆T-80坦克以及417辆T-90坦克,其中包括较为先进的1720辆T-72B3/B3M坦克、220辆T-80BVM坦克以及67辆T-90M坦克。由于俄罗斯最先进的T-14“阿玛塔”坦克在测试和量产阶段遇到了一些问题,其量产型的交付日期被迫推后。因此,俄军并未在俄乌冲突前期将T-14“阿玛塔”坦克部署到乌克兰前线。2023年4月,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称,俄军已将T-14“阿玛塔”坦克用于前线作战,但仅限于为步兵提供远程炮火支援,尚未参与“直接的进攻行动”。有鉴于此,俄军在俄乌冲突前线损失的主战坦克主要是T-72坦克、T-80坦克以及T-90坦克。根据国外军事网站Oryx的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10月1日,俄军共损失了1198辆T-72坦克、628辆T-80坦克以及82辆T-90坦克,其中包括588辆T-72B3/B3M坦克、103辆T-80BVM坦克以及40辆T-90M坦克。由于俄军可能启用了部分封存的坦克,所以某些型号坦克的损失数量已经超过了战前的现役装备数量。此外,俄军还启用了部分封存的T-55坦克、T-62坦克以及T-64坦克。截至2023年10月1日,这些坦克的损失总量可能超过了270辆。(注:根据国外军事网站Oryx的统计数据,截至2025年1月20日,俄军的主战坦克损失数量已达到3708辆,其中包括1643辆T-72坦克、1060辆T-80坦克、176辆T-90坦克以及829辆其他型号的坦克)
俄军的主要主战坦克损失数量(截至2023年10月1日)
部分型号俄军主战坦克的损失数量(截至2023年10月1日)
2.装甲车
俄军所装备的装甲车大致可分为三类,分别是步兵战车、装甲人员运输车以及伞兵战车。根据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俄军在俄乌冲突爆发前装备有8450辆步兵战车、4370辆装甲人员运输车以及2173辆伞兵战车,其中步兵战车主要为BMP系列步兵战车和MT-LB步兵战车(兰德报告将其归类为步兵战车),装甲人员运输车主要为BTR-60、BTR-70以及BTR-80/82,伞兵战车主要为BMD系列战车以及BTR-D、BTR-MDM等装备伞兵的BTR系列战车。根据国外军事网站Oryx的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10月1日,俄军共损失了1993辆BMP系列步兵战车、734辆MT-LB步兵战车、729辆装甲人员运输车以及456辆伞兵战车,其中BMP系列步兵战车、MT-LB步兵战车、装甲运输车以及伞兵战车的损失数量分别达到了战前服役总数的43.7%、19.1%,16.7%以及21%。(注:根据国外军事网站Oryx的统计数据,截至2025年1月20日,俄军的装甲车损失数量已达到7833辆,其中包括3758辆BMP系列步兵战车、1497辆MT-LB步兵战车、1455辆装甲人员运输车、671辆伞兵战车以及452辆其他型号的装甲车)
俄罗斯可能采用的军队重建路线
1.“绍伊古计划”路线
俄罗斯可能采用的第一种军队重建路线是“绍伊古计划”路线。“绍伊古计划”指的是绍伊古和其他俄罗斯军事领导人在2023年提出的俄军重建规划。该计划的目标是重建俄罗斯军队,特别是遭受重大损失的俄罗斯陆军,使其规模超过2022年2月之前的兵力水平。根据这一计划,俄罗斯将建立规模更大的部队,并进行有选择的高质量投资。为实现这一计划目标,俄罗斯可能需要改变其国防采购战略,包括重构其国际采购体系。这一路线反映了绍伊古和其他俄罗斯领导人对俄乌冲突的看法,即俄军在俄乌冲突前期的进攻受挫并非由于结构性缺陷,而是由于冲突初期的指挥官领导不力以及在高强度对抗的冲突环境中部队执行不力。未来,俄罗斯将依照这一路线,进行有选择性的高质量投资以弥补俄军在俄乌冲突中所暴露的不足。迄今为止,已公布的“绍伊古计划”要素构成了关于俄军重建路线的最详细、最权威的声明。该路线的出现表明俄罗斯领导层认为有必要为新的威胁类型做好准备,并试图重构一种适应俄罗斯近期战争经验、技术和国防工业基础以及可用人力资本的组织结构。这一路线可能是俄罗斯在未来五年内最有可能采用的军队重建路线。
“绍伊古计划”有两个突出要素值得关注。首先,该计划并未像之前的俄罗斯国防战略以及早期改革(如“新面貌”改革)所设想的那样,专注于小规模局部战争,而是承认俄军必须为大规模战争做好准备,特别是与北约成员国的战争。更具体地说,该计划认为俄罗斯有必要重建其在“高北地区”(High North)的兵力态势。其次,“绍伊古计划”试图在俄罗斯面临一系列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平衡俄军的多重竞争性需求,这些约束条件将是俄罗斯实现其目标兵力结构的重要阻碍。该计划试图在俄军对于规模和火力的更大需求与技术进步以及人员和训练的质量提升之间取得平衡。根据该计划,俄军未来可在关键领域实现技术进步,并同时部署大量俄罗斯国防工业能够生产的传统装甲系统和火炮系统。此外,该计划还希望提供一种俄罗斯军事领导人熟悉的组织结构。尽管“绍伊古计划”可能并不理想,但如果该计划得以全面实施,重建后的俄军将吸收其在俄乌冲突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并利用好俄罗斯独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
2024年5月,绍伊古卸任俄罗斯国防部长,这使得“绍伊古计划”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俄罗斯的改革工作历来依赖于具有政治和制度影响力的领导人。绍伊古的卸任对俄军重建工作产生的影响仍有待观察。从组织角度来看,俄军的重建工作已经产生了一些变化,最显著的就是俄军军区的重组。目前尚不清楚该计划的其他部分进展如何,也不清楚俄罗斯总统普京对该计划进展的看法。不过,“绍伊古计划”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因为绍伊古仍负责监督俄军的军事采购。此外,该计划的成功与否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有效的领导力、俄罗斯与伙伴国的紧密联系、俄罗斯的国防工业情况以及俄罗斯的征兵系统。
2.“重拾旧模式”路线
俄罗斯可能采用的第二种军队重建路线是“重拾旧模式”路线,这可能将使俄军回归苏联时期的作战模式。在这一路线的指导下,重建的俄军部队将回归到“新面貌”改革之前的模式,强调大规模、机械化和以消耗为基础的作战模式,高度依赖征兵和动员体系以及俄罗斯的核威慑能力。此外,根据这一路线,俄罗斯将主要依靠国内能够生产的军事装备,通过数量或非对称优势来弥补与西方的技术差距,而非从外国伙伴获取新技术。这一路线的出现与俄军在乌克兰重拾苏联作战模式息息相关,并可能会对俄军之后的重建工作产生一定影响。
这一路线与“绍伊古计划”存在三个关键区别。首先,这一路线需要在现役和预备役中大幅增加人员数量,并更依赖武器装备的储备和库存。然而,由于俄乌冲突的巨大消耗以及重建库存的大量耗时,该路线对于人员和装备的数量需求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满足。其次,“绍伊古计划”相对更依赖于技术和质量的优化,这两个因素将受到资金以及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的强烈影响,而俄罗斯在面临持续制裁的情况下可能难以获取资金和先进技术。此外,“绍伊古计划”特别强调开发相对先进的训练基础设施,而俄罗斯当前的国防预算可能难以满足这一要求。最后,由于“重拾旧模式”路线具有对传统系统更为依赖、部队人员规模更大、远程打击能力有限等特点,俄罗斯将更加依赖其战略和非战略核武器来弥补其常规作战能力不足和作战规划选项的缺失。
不过,这一路线为俄罗斯提供了几种极具吸引力的选择。首先,这一路线适合为大规模作战做好准备,并且因多种制度和组织原因而受到俄罗斯指挥官的广泛支持,这使得该路线满足了俄罗斯未来的兵力需求并且易于实施。其次,由于俄罗斯在未来实现重大技术现代化的能力可能会受到限制,这一路线提供了一个在技术和资金方面都符合俄罗斯能力的选项。该路线不需要进行重大军队组织文化调整或重大制度变革,并且十分适合在俄乌冲突期间已经做出调整的俄军部队。此外,这一路线并不排除俄军在未来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俄军仍有可能在多个领域实现现代化,其中就包括俄军目前在俄乌冲突中取得突破的关键领域。
3.新型“新面貌”改革路线
俄罗斯可能采用的第三种军队重建路线是新型“新面貌”改革路线,在许多方面,该路线几乎是“重拾旧模式”路线的反面。这一路线将强调高质量投资,而非注重规模上的发展。这一路线所倡导的措施类似于最初“新面貌”改革所采取的改革措施,重点关注那些在“新面貌”改革中未能取得成功或未能得到充分资源支持的领域。根据这一路线,俄罗斯将重建一支规模较小但质量上更优越的军队,并且尝试推进人员改革,优先发展和使用非对称作战手段。此外,俄罗斯还将优先整合其情报、安全和军事特种部队的战略性应用方式,以及私人军事公司和其他非正规部队的应用方式。这一路线的底层逻辑是,“新面貌”改革在关键领域的投资和制度性改革未能成功,而如果这些改革得以成功实施,俄军将会在俄乌冲突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由于“新面貌”改革涉及组织和文化方面的重大变革,因此这一改革从一开始就面临很大的阻力。关于“新面貌”改革工作的争论在俄军中从未停止,这一改革也一直未被一些俄军高级将领完全接受。最终,“新面貌”改革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有鉴于此,类似“新面貌”改革的重建路线可能也难以在俄军中实施。此外,由于俄罗斯周围安全形势的变化以及俄罗斯对北约态度的逐渐强硬,俄罗斯可能迫切需要在短期内完成军队重建,而这也让费时费力的“新面貌”改革尝试变得不合时宜。短期内的部队规模快速增长和更集中的组织结构,或许比小规模、高专业度、高战力、但更费时的“新面貌”俄军更能够满足俄罗斯的未来安全需求。
尽管“新面貌”改革目前对俄军来说似乎不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但早期改革的一些关键要素可能会在未来被俄军重拾。首先,非接触作战能力的发展(例如,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可以为俄军提供额外的能力层级,增强其常规威慑力,并为其提供针对北约关键能力的风险管控选项,从而延缓甚至阻止北约大规模作战能力的集结。其次,“新面貌”改革强调提高俄军的整体效能,并显著提升其作战效率,进而使其摆脱对动员体系的依赖。俄军在俄乌冲突过程中调整了其军队结构和人员组成,以弥补精英部队、优秀指挥官和老兵的不足。这一措施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并非长久之计。“新面貌”改革在培养军事人才方面的价值对目前和未来的俄罗斯军队都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俄军的未来发展储备大量人才。然而,在过去十年中,上述这两点“新面貌”改革措施已被证明在俄军中难以实施。
4.“新作战模式”路线
俄罗斯可能采用的第四种军队重建路线是“新作战模式”路线,这一路线同样强调高质量投资,而非注重规模上的发展。根据这一路线,俄罗斯将摒弃过去的苏联和俄罗斯作战模式,并在国防机构内实施重大制度性改革。这一路线指导下的高质量投资类型将与新型“新面貌”改革路线下的投资有所不同。俄罗斯将寻求外部专业知识来改进其战术,并利用关键的外部关系来获取新技术,建立新的战略伙伴关系。为了保持战略竞争力,并在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俄军将构建一种新的作战模式,或者借鉴其他现有的作战模式(例如,美国、西方或中国的模式)。这一路线的逻辑基础是俄罗斯领导人认识到旧的苏联和俄罗斯作战模式已不再可行,“新面貌”改革以及当前的俄军作战模式在乌克兰未能奏效,并且俄罗斯的国防制度和战略需要从头开始重建。这一路线可能源于俄罗斯有影响力的军事思想家对未来冲突的性质以及俄军必要结构的理论化思考,可能会促使俄罗斯领导层考虑实施更为激进的改革措施。
在本文概述的四种路线中,“新作战模式”路线或许是最不可能实现的,其原因包括该路线要求对俄军组织和文化进行大幅改革,以及俄军在未来将面临严苛的科技和资源限制。正如前文所述,“新面貌”改革对俄军中根深蒂固的官僚利益构成了挑战,资源和人力的不足限制了“新面貌”改革的实施程度,而“新作战模式”路线可能需要实施更大幅度的改革,这使得该路线更难以实施。如果俄罗斯选择采用这一重建路线,俄军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实现这一路线所包含的目标。
尽管俄罗斯很可能不会采取这一重建路线,但如果俄军在战场上举步维艰,难以实现其在俄乌冲突中的长期目标,并显示出对北约的软弱,或相较于北约处于重大劣势,那么俄军中可能会产生关于激进改革的呼声。在许多历史案例中,这些关于激进改革的呼声通常发生在对政权或政治实体的生存构成重大威胁的条件下,并且通常未能成功。成功实施这种激进改革需要的不仅仅是重大威胁或者军队糟糕的战场表现,还需要重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目前,俄罗斯尚未具备这些条件,考虑到其所面临的威胁,激进改革路线似乎超出了现阶段俄军所能够承受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