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农民冒死救护红军伤员,44年后因老红军报恩,事情才为人所知

晚上回忆这百年 2024-11-29 12:32:33

王正玉是甘肃一位普普通通、本本分分的农民,家在天水秦州区娘娘坝镇白音村。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六军北上抗日,途中经过白音峡。因国民党造谣污蔑,把红军说成洪水猛兽。红二方面军经过时,许多不明真相的村民都外出躲避了。

部队过完后,王正玉翻了几个山头瞭望,忽然听到乌鸦在一个地方围着乱叫,就走过去察看,结果,他发现草丛里趴着一个红军,大约十八、九岁年纪,一条腿受了伤,人卧底不动,但还有一点微弱呼吸。因为失血过多,伤员面色苍白,嘴唇干裂。

怎么办?救还是不救?王正玉很纠结。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救红军被查出来就有杀头的危险,如果不救,一条鲜活的生命眼看就要结束了。

看着奄奄一息的战士,他实在不忍心,心一横,决定立即救人。

王正玉懂些医术,会配治刀伤的药,于是赶紧在隐蔽的干燥处堆起干树叶,把伤员背过去,先清理伤口,又到河里用手掬水给伤员润嘴。

但救红军的事千万不可让别人看见,万一说出去全家可要遭殃。等到半夜,估计村里人都睡了,王正玉才背起伤员回家,而且尽量踏着小步走,以免动静太大让人发现。好不容易到家了,家人立即忙起来。

他们安排一人在门外负责警戒,接着褪下伤兵的衣服,清理伤口,撒上自制的刀伤药,用布条包扎。接下来,还要给伤员找到一个可以藏身的地方。

他们打扫了靠近房顶的木棚,铺上被褥。王正玉将伤员绑在自己身上,家里人站在后面推着,小心地把伤员背到木棚上暂时藏身。忙完这些,王正玉累得满身是汗,但他没顾上喘口气,又立即把伤兵的衣物清理了一遍,埋在地里。

但他还没有停。靠房顶那个木棚是个权宜之计,不保险,他得着手收拾更加保险的藏身地——屋后地窖。

王正玉钻进去把东西拾掇了一遍,点起一堆火,熏走虫子,驱除湿气。

第二天凌晨,王正玉和家人在地窖铺了厚厚一层麦草和玉米秆。天麻麻亮,他把伤员悄悄移进地窖,留了馍和水,然后盖住地窖。

地窖上面已做了巧妙的掩护。王正玉把原来柴堆上的柴全部搬过来,堆在了地窖周围。地窖靠小路的地方,立了一些玉米秆,挂了些烂衣服,又扯来许多 “倒勾牛”——一种浑身是刺的植物,罩在地窖四周。

每次到了吃饭时间,他先看看周围有没有人,确认安全后才麻利地打开窖门,把药和饭端进去。

他这么谨慎是完全有必要的。两天后,白音峡来了一伙杀气腾腾的国民党军,背着枪挨家挨户搜查。王正玉害怕妇女孩子沉不住气,让人家吓唬一下说出真情,赶快把家人支出去。

国民党军翻箱倒柜,敲墙捣地,房前屋后折腾了一阵,然后审问王正玉,枪栓拉得哗哗响。面对那么多“凶神”,王正玉没有一丝慌乱,沉着应答,凭着机智蒙混过去。

此后每过几天,国民党军就突然来搜查一次,每次都有惊无险。

就这样,在王正玉的悉心照顾下,小红军的伤情不断好转。过了一个多月完全康复了,要离开这里去寻找部队了。

于是有一天,趁着天还没亮,王正玉把这名红军平安送上了归途。

事情就这么过去了,王正玉和他的家人谁也没把这事往外说。解放前如此,解放后也是如此。就这样过了44年。

在这么长的时间,王家的居住地也几经变化。

1980年,王家搬回原来住的白音村,忽然收到从东北寄来的一张汇款单,落款是“凌春和”。因为这意外的汇款单,王正玉和家人救助红军的事才广为人知。

之后,王家人才陆续知道了当年那位红军伤员离开后的情况,知道他离开后不久就找到了部队,一路征战,后来当了副团级干部,和平年代转业到了东北农垦部门。1975年,这个当年的红军去青海,曾顺路到天水白音峡寻找救命恩人,但没见上王正玉,只好给村干部赵万祥留过一封信。

王正玉是个朴实的村民,他救人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想法,更无以求回报的想法,只是秉承“积德行善”的祖训,不忍一条生命就此逝去。这是他良善的人性在熠熠闪耀。

王正玉是一个农村老党员,不过成为党员应该是他救助红军之后的事了。

0 阅读:3
晚上回忆这百年

晚上回忆这百年

感谢大家的关注